汪露雲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带来了全面挑战,探索基于项目导向的拔尖人才培养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认为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为例,提出了“以赛促教”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拔尖人才; 以赛促教
一、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意义
根据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部署,2009年教育部会同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拔尖计划”,探索高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元培学院、致远学院,华罗庚数学班、严济慈物理班、唐敖庆班、钱学森班……20所试点高校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机制。
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研究型拔尖人才,高职院校应该找准定位,重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拔尖型人才。根据“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到2025年,我国的目标是跨进制造强国阵营[1,2]。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拔尖人才。各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起其应尽的制造,我国亟须高职院校承担起培养拔尖人才的历史使命[3]。
2018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重点部署。继浙江大学等35所本科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后,教育部再次发布公告,高校职业教育(专业)新增人工智能等9个专业,171所高职院校获批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到2020年共建设50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职业院校大数据、信息管理相关专业中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的产业升级路线,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行业培养人工智能技术紧缺人才。
二、“以赛促教”的“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难以与社会型专业人才需求接轨
技能大赛的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致力于以技能大赛为依托,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将技能大赛的考点内容融入日常的课堂[4]。人工智能竞赛都是面向人工智能最新的行业发展,“人工智能”课程在设置项目任务时应结合历年的人工智能相关赛题,通过实际赛题的教学,让学生从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技能,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基础的知识层面而不会灵活的实际运用,应该尝试行业结合的模式。
(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乏人工智能行业背景
目前全球共有30万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但只有不到1/3的人才在高校,而其中在中国高职界更是少之更少。而人工智能属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校的老教师缺乏人工智能的企业背景,而部分年轻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之后经过简单的培训直接给学生授课,同样缺失企业行业背景,会出现以本科的教学模式直接迁移到高职院校教学课堂现象,未能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并且缺乏人工智能相关的实际项目经历,进而阻碍了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拔尖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以赛促教”的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讨
(一)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快速发展,以无人驾驶、城市大脑以及智慧健康为代表的行业应用喷涌而出,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已经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鼓励教师紧跟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前言,以竞赛为桥梁,技能竞赛为导向,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全新教学模式,邀请人工智能行业专家共同编写项目化教材,在项目化教学中引入经过优化重构的学生技能竞赛题目,构建“赛中学、赛中教”的人工智能教学新模式。
(二)“以赛促教”进行教学教法改革,注重人工智能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以赛促教”内容是根据“人工智能”领域课题研究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要求确定,并设计相应教学方案。“以赛促教”教学的核心特征就是把竞赛内容和常规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学生竞赛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体现,进行项目任务设置,指向技能竞赛[5],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1.教学动力机制研究
研究教师参与“以赛促教”的动力机制,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确保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学,提升拔尖人才的培养水平;然后以“竞赛导向—能力要求—建设内容”为主线,根据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专长与兴趣特点,总结归纳学生参与竞赛的应用能力,以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赛项为纽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设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得到良好的培养,将大赛的考点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得“以赛教学”的教学模式可持续性开展。
2.教学内容改革
改变本科式研究型为主的教学内容,确定竞赛活动驱动的教学内容主线,人工智能课程,依托竞赛契机,重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侧重应用性教学、项目化教学[6]。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历年赛题进行解析,融入项目化教学、任务式教学,用一、两个完整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对接校、市、省、国级学生竞赛,使学生在技能竞赛中学以致用。把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需求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TensorFlow、CNTK等人工智能主流框架的搭建、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技术、人工智能项目的开展与项目执行方法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人工智能+X”专业培养新模式。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以“学生主体、能力目标、项目载体、项目导向”为主线,推进“教学做”一体化。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设计者、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的作用。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可预见性、渐进性,根据竞赛内容设计学习情境,正确指导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形成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引导的个性化培养模型。建立以“教学导师-学生-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与体系,引入企业导师进课程,积极推动与产业界之间的联系,将产业教授、行业专家纳入指导教师队伍,按照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设计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亲历企业案例了解背后所需的知识与能力需求,达到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目的。
四、总结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亟待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特点,主动结合社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赛促教”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建荣, 杨润贤.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8, 000(004):36-38.
[2]谢刘伟. 浅谈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 000(018):160-161.
[3]孙宾宾, 杨聪. 培养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核心要素探讨[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 27(02):146-148.
[4]陈洁.高职院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9,7(1):24-26.
[5]赵姝菊.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9,22:241-242.
[6]张家文、高鹰、羊炳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视觉下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实践[J].教育信息化,2019.
基金项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0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JGYB202020.
作者简介:汪露雲(1993-)女,浙江龙游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