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于雪菲
[导读] 通过自主阅读,了解鲸的各方面知识。在阅读中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于雪菲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鲸的各方面知识。在阅读中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2.在反复品读中感受“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3.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对比,了解不同种类的鲸的不同特点,引发学生对于说明性文章的阅读兴趣。
        4.引导学生学习浏览课文,并学会抓住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感受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5.在不断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会批注的方法,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知识,感受到阅读说明性文章的乐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引发学生对于说明性文章的阅读兴趣,感受到不断发现新知识的阅读乐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感受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对于鲸有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
        3.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描写鲸的说明文,看看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课文中还藏着哪些关于鲸的知识。
        二、自主阅读
        1.默读课文,圈画找到的有关鲸的知识。
        2.引导学生分段交流汇报。
        3.第1自然段:感受鲸的体型巨大。
        预设:学生不会联系生活或联系自身,去体会文中对于鲸的巨大的描写。要引导学生联系数学知识,可以进行单位换算来理解数字。在引导学生想象人站在鲸嘴里的画面,感受鲸的巨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批注的方法,感受不断发现新知识的阅读乐趣。学会关注数字、想象画面等阅读方法。】
        4.第2自然段: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预设:学生对于“退化”和“进化”会产生质疑。要引导学生明确:鲸为了适应环境,从陆地生活改为海洋生活,这是鲸的“进化”过程,而四肢由于不用,渐渐变成鳍,这是“退化”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三、再读品味
        1.运用刚才学到的读书方法,再来读读书,看看文中关于须鲸和齿鲸的描写,你又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来。如果产生了新的疑问,可以画“?”。
        (1)预设:联系3、4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明确:须鲸和齿鲸不仅吃的东西不同、吃的方式不同,还要知道为什么不同——牙齿。
        (2)预设: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像喷泉,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①活动:判断图片,学生根据所获知识讲解。
        ②导注意:又细又高、又粗又矮、垂直、倾斜、像喷泉。


        2. 引导学生明确3——5自然段都是用分类的方法介绍鲸的特点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学习的阅读方法再次阅读,丰富阅读收获。】
        3. 第6自然段:明确鲸睡觉的特点。
        预设:学生对于鲸睡觉时浮在海面上可能会产生质疑,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明确鲸用肺呼吸的特点。
        4. 第5自然段:明确鲸是胎生,生长速度快,寿命长等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明确鲸的生长速度成就了鲸的体型巨大。
        5.学习浏览。
        (1)出示每段第一句,发现课文几次提到哺乳动物,感受课文的结构特点。进而明确生物学知识——哺乳动物的特点:胎生、母乳、用肺呼吸。
        (2)迁移发现,文中多次运用数据描写鲸的大。
        (3)总结读书方法——联系上下文。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虽然运用7个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7方面的知识,可是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从整体上向我们介绍了不同种类的鲸的不同特点,和哺乳动物的特点。随着我们不断深入的阅读,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今天的阅读让我们对“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课文又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这种生活在海洋深处,不易被人所知的生物活跃在我们的眼前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来学习!

【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进行一一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静下心来阅读
        上课之初,我就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课文,边读文边圈画获得的有关《鲸》的知识。学生在大块儿的阅读时间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去领悟语言文字带给自己的科学知识。经过这一边初读课文,学生已经对“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为了巩固学生习得的阅读方法,我又在交流过1、2两个自然段后,组织学生开展第二次读书活动。在这一次的阅读中,学生学会了品词析句,深入领悟文章中隐含的知识,在丰富阅读体验的同时,丰实了自己的阅读收获。
        二、扎扎实实学法
        课堂上,学生在初次阅读之后,我组织学生交流第一自然段的阅读收获。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抓住“数字”这样的关键词,理解鲸的巨大;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鲸的巨大;联系自身、想象画面感受鲸的巨大。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运用这样的读书方法,再次阅读后面的课文。学生学会了抓住“总的来说”,明确了:鲸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总体上根据有无牙齿,可以分为两大类,进而明确“虎鲸”是“齿鲸”的一种,文中提到“虎鲸”,只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齿鲸”的特点。学生还学会了联系上下文,读懂了两类鲸分别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这样吃;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读懂了两类鲸呼吸时产生的水柱的不同样子,并能根据水柱的样子判断鲸的种类……如此学习阅读方法,扎实有效。
        三、细细品味乐趣
        在一次次的阅读、交流中,学生对鲸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鲸的特点也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着不断发现新的知识的读书乐趣,真正实现了享受阅读快乐的教学目标。
        回顾整节教学,我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体验、收获。但是,我自身仍存在一些不足,对本节教学也存在些许困惑。比如:在组织学生交流发现时,我的点拨语还不够精准,导读策略也不够高效,导致课堂节奏有些拖沓,学生的领悟也不够准确到位。另外,《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学法,让学生获益更多呢?这将是我日后钻研、思考的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