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少先队员学习心理衰退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陈黎明
[导读] 少先队员的学习心理受自身、学校、社会及家庭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可引起青春期少先队员学习心理的衰退,我们对此作了初步的界定及探究。
        陈黎明
        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学  
        摘要:少先队员的学习心理受自身、学校、社会及家庭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可引起青春期少先队员学习心理的衰退,我们对此作了初步的界定及探究。
        关键词:青春期;少先队员;心理;衰退;原因
        在教育实践中,一个明显的事实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有些少先队员小学成绩相当好,到了初中成绩却平平,甚至很差,有些学生初中学习“风风光光”,高中却“黯然失色”,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比男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与研究,专家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作出了许多科学的分析,本文拟从现代学习构成要求的基本理论出发,提出“青春期少先队员学习心理衰退”的概念,从它的特征和表现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这个问题作出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状态与外显行为的变化过程。它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的:
        (一)、学习者
        学习者的感官有积极的、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或刺激;经由中枢神经系统加工并储存;再由效应器根据中枢的指令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刺激情境
        即刺激学习者感官的事件,它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如学校、家庭、社会的),又有来自学习者个体内部的。
        (三)、反应
        由刺激作用和随后的神经活动所引起的行动或动作称为反应。这种反应有生理的(如器官的、肌肉的、腺体的等)和心理的。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既可以获得和强化,也可以消退和抑制。
        上述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习者自身的刺激情境在性质和强度方面的不同,导致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亦有不同。在积极方面,它能增进学习者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以及态度选择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消极方面,它使学习者进入当前学习的不适应状态,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从积极意义上相对以前而言有所衰退,并由此引起生理上的不适,以及影响学习和发展。调查统计表明,这种不适应对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表现特别突出。基于此,我们提出“青春期少先队员学习心理衰退”的概念,以描述这种不适应状态,解释上文提出的问题。
        二、我们认为,所谓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是指处于青春期的少先队员学生在学习活动种所表现出来的认识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觉得自己难以应付课堂学习任务,情感上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高焦虑等消极情绪;意志上进取心衰退,心灰意冷,甚至自暴自弃;行为上不适应学校生活,逃避学习等,与其学习要求不同步,不协调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其实质是刺激情境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青春期的学生与少年期的学生(小学生)相比较,学习心理衰退现象不仅表现显著,涉及面广,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可以说,它是青春期学习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需要指出的是,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并非智力衰退,而是认知、情感、心理动作等方面的,与当前学习不适应状态,相对以前来说,似乎是一种衰退。因此,严格地说,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不适应的心理表现和学习的高要求并存于同一个体。它一般有以下具体的反应或表现:
        1.注意力下降,常莫名其妙地被无关的刺激所吸引;
        2.记忆力衰退,识记过程中常联想到识记材料以外的事物;
        3.思维相对迟钝,总觉得自己很笨,解题速度明显减慢;
        4.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常害怕考试名次在后面;
        5.学习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6.学习无精打采,对学习兴趣不浓或根本没有兴趣;
        7.对师长的顺从,融洽感淡化,常感到他们不理解自己,对师长的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8.学习价值取向落伍,认为读书与不读书一个样,或认为读书根本无用;
        9.真不想读书,只是父母逼得紧;或者认为读书不读书无关紧要,反正父母从不过问自己的学习;
        10.对当天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不在意,经常抱有等到明天再说的想法;不关心作业的正确与否以及活动的进展情况如何,浑浑噩噩地过;
        11.对前途表示担忧,想到未来的职业和当前的学习,常焦虑不安。
        以上十一个方面,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程度各不相同,但就整体而言,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表现都是显著的,并常伴随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疲劳、四肢无力、头昏眼花、失眠、神经衰弱等。
        三、考察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的形成原因,不能离开引起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现象的“刺激情境”,即不能离开学习者个体本身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也不能离开其学习活动的宏观背景和微观环境。一般地说,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大致由以下因素所致:
        (一)、自身因素
        1.生理成熟提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
        有关资料表明,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约每隔25年,青少年生理成熟年龄提前1年,而相应的心理准备则是呈滞后状态。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学生,生理上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的萌发,必然给他们带来种种困惑和疑虑,产生不安等复杂心理。与此同时,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尚未系统形成。这样,生理发育和心理成熟的差距加大,矛盾加剧,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为生理成熟产生种种困惑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解释,加重了心理负担,分散了学习精力。
        2.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皮亚杰的研究认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深刻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它构成当前学习的“准备状态”,即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认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它能保证学生在新的学习中以经济合理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获得最大可能的成功。如果这种准备状态不充分,就会造成当前学习心理衰退的影响更为显著。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态度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时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对青春期心理衰退有驱动或抑制作用。
        3.性别差异
        由于青少年男女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方面的差异,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呈现性别差异。在生理成熟方面,我国2014年统计,女孩的平均青春期发育年龄为9.2岁,男生平均晚1.2年。在心理成熟方面,青春期女生的心理感受性强,形象思维占相对优势,情感丰富细腻,对个体发育的知觉敏锐,思想微妙复杂;男性则概括、推理能力强,偏向于抽象思维,注意力多定向于物,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等。这也是女生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表现特别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4.独生子女的特殊原因
        独生子女在智力、体质、行为上有许多优点,但由于教育引导(包括家庭教育)不当也使他们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心理弱点,如依赖性强、懦弱、任性、缺乏坚强的意志,遇挫退却等。进入中学后,这些心理弱点在学习的高要求中集中地表现出来,直接导致青春期心理衰退的产生。
        (二)、学校因素
        1.学习内容的变化和教学上的衔接
        初中较之小学,高中较之初中,学习内容在广度、深度上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加之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缺乏了解,教学环节上衔接不当,致使一部分学生不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的“不适应症”。
        2.课业负担过重
        当前,由于生产发展水平和人们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还占有相当的“市场”,由此引发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中小学生的严重问题。有些学校和教师应付升学考试有“新招”:每课考、每周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模拟考,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达十多个小时,回家还继续“攻关”,一天下来,筋疲力尽。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实在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产生焦虑的情绪,精神恍惚,经过一番努力仍不理想,便心灰意懒,自暴自弃,甚至逃避学习。
        3.师生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与教师,尤其是是与班主任老师和谐融洽,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的表现比较微弱。与此相反,师生关系紧张、情绪对抗,青春期心理衰退的表现则相对明显。
        4.教师的不良期待
        如不肯耐心等待学生作出回答,一旦答错,不让他继续采取对策,而是让别的同学作答或告诉正确答案;态度冷漠,从不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问次数少,座位安排在边上或后面;学习上不做任何要求等,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接受这些信息后,就会改变其自我认知,丧失学习信心,从而产生学习心理衰退。为了维护自我,学生会产生消极的防御性对抗,表现为逃学等消极行为。此时,教师的不良期待,学生可能会产生消极的情感或态度。这种情感态度一旦被教师察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教师原有的不良的期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学业失败。
        (三)、家庭因素
        实践证明,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以及关心不得法,也是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甚至不知孩子读哪个年级、哪个班,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惰性和倚赖性强,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做作业或抄袭作业,对学习无所谓。有些家长则对孩子过分“关心”,或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养尊处优,个性特强,俨然是家中的“小皇帝”;或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唱歌、绘画、书法,样样都要优,对孩子施以高压政策,动辄骂孩子,甚至拳脚相加,恨铁不成钢,以致有些学生不能容忍,由畏惧到厌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四)、社会因素
        受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和新观念的冲击,青春期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无用,挣钱是真,他们寻找机会去实现他们认为的“价值”,上课无精打采,对知识缺乏兴趣。综上所述,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现象从学习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可用下图表示:


        青春期学习心理衰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产生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长期消极复合作用的结果,对它的诊治要找准突破口,因“病”而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