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庭
江门市紫沙小学 529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相传下去。如何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更好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笔者结合自己学校的一些实践,从校本课程开发、师资队伍打造、校园文化熏陶、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活动、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方面尝试探索。
关键词:德育、红色文化、途径探索、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精神财富,它在过去的年代里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在当下的新时代里也鼓舞着、激励着人们奋斗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初级形成阶段,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把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能深刻影响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使他们辨别是非,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人生理想扎根于这片红色热土上。
一、深挖校本红色资源,开发红色课程。
根据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小学生心理特点,学校可以充分挖掘本校和本地社区的红色资源,将本土的英雄人物、红色故事、红色遗址遗迹等开发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材。让学生了解当地革命英雄的事迹和红色文化的历史,加深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更能增加其对学校和家乡的热爱。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挖掘办学历史时发现,学校的建校前身是江门叶家祠,是一处红色革命旧址,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驻江门办事处就在这里成立。学校利用这一红色资源,擦亮“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驻江门办事处”这一革命旧址,深挖当时的红色故事,开发了红色经典《通文润雅》、《七彩童画》、《红色记忆》等校本教材,出版了《“蓓蕾绽放”党建校刊》。同时将学校特色“紫课程”(小文人课程、小艺人课程、小院士课程、小健将课程、小天使课程、小国学课程)融入学校红色教育中。通过课程的开发与融合,不仅拓展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渠道和提升德育实效,更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特色品牌。
二、开展红色课题研究,打造传承队伍
要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红色文化传承队伍。开展红色课题研究,能让老师更深入、更系统地掌握红色文化教育理论,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使其迅速成为向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中坚力量。
如我校在上级党组《构建学校党建“多元融合,多彩发展”生态模式研究》总课题引领下,开展《党建引领,点燃学校发展红色引擎》课题研究时,把一批年轻教师吸纳进课题研究队伍。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年轻教师们加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历史、英雄人物故事,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把红色基因的种子撒播在学生心中,深入学生喜爱,成为思政课的骨干力量,在各项的比赛中崭露头角。
三、打造红色文化环境,构建特色校园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日后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当孩子们走进校园,观看伟人事迹,阅读着墙上的红色故事,听着广播里的红歌,自然会产生庄严神圣的使命感,潜移默化地接受深刻的红色文化教育,引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学校要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展室、宣传窗口、板报等无声教材,营造健康向上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所在的学校结合办学特点和革命旧址,精心营造校园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红色精神,在校史室和校园宣传栏逐一展示学校的红色事迹;校园显著地方建立党员风采、建党历程、红色足迹等党建文化;在课室走廊、通道张贴红色小故事,诗句;课室设立红色阅读角,摆放红色书籍供学生阅读等,通过这些实体红色元素奠基学生思想世界。在2019年的蓬江区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中,学校以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评为蓬江区校园文化先进单位。
四、学科教学渗透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课堂教学具有直观性、主导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深挖红色文化教育素材,把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当中,能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加系统化、逻辑化,印象更深刻。比如,语文学科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故事或红色诗歌朗诵比赛,每月召开红色主题班会,每学期开展红色散文比赛,让红色文化元素与学生共同成长。数学学科可以把真实的教学数据作为红色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和日益繁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美术学科可以将红色材料融入绘画中,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每学期举办红色书画展,让红色文化在校园内遍地开花。根据革命战士的标准,体育学科可以对学生进行队形、外貌、纪律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坐钟、立松、行走如风,让红色革命种子在岁月中成长。这样,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既可以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转移和课堂激活。
五、在活动中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心
德育活动是提升德育实效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合一。学校通过规范每周的升旗仪式、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和严肃性;利用好每周的班队课,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使红色教育深入人心;利用传统节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读书节、书画节、艺术节等将红色教育元素纳入其中。
在去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中,我校举办了全校师生参与的快闪活动,以快闪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祝福。连续多天,师生们顶着烈日,在操场上反复排练,来回走场,衣服被汗水湿透多次,但师生们毫无怨言,每当“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响起,师生们都是那么的精神抖擞,深情投入。
相对于刻板的宣教,将红色文化渗透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切体会革命精神、红色精神,感受祖国的强盛,更有利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六、家校合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学校要把红色文化教育向家庭渗透,向家长做好红色文化的宣传。
通过开展亲子共读红色书籍、亲子红色绘画等活动,在增强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同时培养家庭里的红色文化氛围。充分发掘家长的红色教育资源,让家长参与进来,通过家长进课堂形式,邀请家长作报告、讲红色故事、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不仅拉近家庭与学校的距离,更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七、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我们的红色文化教育还要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校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课或鼓励家长在假期带孩子到本地的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革命旧址等参观学习的形式,让孩子们亲临现场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近年来,学校开展的红色研学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活动前,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搜集资料,拓展知识;活动中,学生亲临现场,通过瞻仰遗址、观看革命文物、聆听现场讲解增强感性认识,在现场氛围中提升思想境界;活动结束后,通过观后感、随笔等形式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中。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在体验中触动自己的灵魂,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以红色精神作为人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真正让红色文化刻骨铭心,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学校要推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多种途径将红色文化和红色教育渗透到小学德育中,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最终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高达庭,男,本科学历,小数数学一级教师,从教19年来一直秉承“教人求真,导人向善”的教育理念,关爱每一位学生成长。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幽默风趣而又不失严谨的课堂深受学生的喜爱。指导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曾先后获得“蓬江区优秀教师”“?蓬江区优秀大队辅导员”“?蓬江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