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融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邓凤霞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我国教育教学事业蓬勃发展

        邓凤霞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 大岭街道新村小学51632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我国教育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提出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德育、智育统筹发展。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推崇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传统美德是世代中国人不变的追求。小学生目前的年龄尚小,自身的三观还没有想成,小学德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小学生想成正确的三观以及未来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有深远作用,而通过将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可以帮助小学生构建具体情境,让小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不但知道拥有良好道德的重要性,而且还会积极主动去实际践行。本论文将就目前国内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叙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促进小学德育教学与日常生活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日常生活;融合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思想意识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慢慢开始关注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对于处在三观尚不成熟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对其进行高水准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其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文化水平素养得到提升,还能促进自身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全面提高,并指引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追求进步。小学学校、教师在抓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德育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帮助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构建起德育与日常生活联系的桥梁,促进二者之间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帮助小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发展,这是德育的发展的最终要求。
        一、目前我国国内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学生的德育
        眼下大多数学校还信奉“成绩至上”的传统教学目标,过分吹嘘智育效果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仅仅看到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求比较高的升学率,没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关注,这样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小学虽然升初中通常是按片划分,就近上学,但是,在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影响下,学校之间的竞争意识也越来越强烈,都千方百计想要提高学生成绩,争着想做家长口中的“优秀学校”。一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和课堂教务中,明显偏袒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忽视甚至轻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和课堂纪律统统不好的“双差生”,最后造成这部分学生自我放弃,厌学、逃学、寻衅滋事甚至退学,小小年纪就戾气很重,放任不管,长大以后到了社会上还会处处惹是生非,更严重的甚至会铤而走险,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二)德育的教学效果不被重视
        就当下阶段来看,小学德育教学主要围绕道德与法治课堂展开,但是,却没有发挥出其进行德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作用。其他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视德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况且对于当下小学各学校的德育教学效率性,未能有一完备且具有一定可实施性的评价方案,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小学各学校的落实都未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德育教学的实际课堂教育工作实施起来难免眼高手低,成为“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相关教育机构负责人员明确指出,若各小学学校仅仅重视各门科目的考试成绩和测验成绩,而不去关注能够提升并且完善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程度,就算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也是存在问题的。


        二、促进小学德育教学与日常生活融合的策略
        (一)建立并完善贴合学生生活的小学德育工作准则
        著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道德通常能填补智慧上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失。”因此,小学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应当将“全面落实以德育为前提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宗旨。与此同时,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小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深化实施以德育教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比如,各小学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服从党中央的领导,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促进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方向和保障作用的发挥,为体育、美育、智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推动力,把培养“德才双修”的育人理念作为学校的统一指挥思想,推动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工作准则。在这个过程中,小学德育教育要围绕学生日常生活来开展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良好道德的养成不是课本中的概念,正直、善良等美德都是接地气的优秀品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二)促进德育教学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互渗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任课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本,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影响的渗透,为小学生终身长远发展打好品质基础。教师要努力做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紧密结合。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着重强调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教学是对小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课堂教育方面的意义。任课教师要能够依据教科书内容和特点,在课前备课和课堂讲解环节,不断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价值,充分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教育方针,将课本中给出的德育场景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期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三)家校密切配合,共同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
        教育教学工作不但需要小学各学校来进行,更要紧的是,离不开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唯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学校、家庭之间以道德与法治为课程基础的德育体系构建,拓展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途径和方式,小学各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通讯沟通以及教师家访等多种方法,令学生家长与学校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建立起稳定合作的桥梁,保持适时联系,密切关注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习惯养成。
        (四)健全小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评价系统
        各小学学校继续完善落实“小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综合评定”考察制度,对于小学生思想与法治教育教学成果的检验,不能单纯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评价系统也不可只能教师评价学生,而应既考虑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教育,又要令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与此同时,在学生成长档案中加入道德品质评价项目,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
        三、结束语
        综上,德育教育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根基、民族的希望,学校应当提高相关德育教学质量。如此一来,才可以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拥有比较健康的体魄与强健的人格素养,为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奠定基础。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小学各校任课教师,要切实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促进小学生德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根据在课堂中受到的德育教育,做出符合人类社会文明的行为举止,真正将学校德育教学课堂与自己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起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三观,做一个品德高尚之人。
        参考文献:
        [1]耿生炯,邓开礼.小学德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措施[J].文学教育,2018(11):1.
        [2]王宝全.生活化内容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02):45.
        [3]刘涛.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促学生全面发展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9(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