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云逸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城南小学 239300
摘 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主要以不同的音为材料,进行一定形式的组合,再以声音为表现手段,在抑扬顿挫中实现意象的塑造。这形式就如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样。所以也可以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关键词:音乐欣赏;聆听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主要以不同的音为材料,进行一定形式的组合,再以声音为表现手段,在抑扬顿挫中实现意象的塑造。这形式就如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样。所以也可以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是音乐课的课程目标,是达成其他目标的重要途径。怎样达成这一目标,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重中之重。
一、音乐欣赏课程性质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审美的第一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歌唱、舞蹈、伴奏这些音乐实践类途径,都不足以代替它。就好比唱歌跑调的人,自己唱时都不知道自己跑调;演奏乐器的人,有时在演奏时也会身不由己。只有音乐欣赏、安静聆听,才能做到让音乐的音响刺激我们的听觉,去享受音乐的音质、音色、节奏等给我们的音乐美,最终才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所以,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安排,至关重要。
然而,笔者从事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教学多年,从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音乐欣赏在教材的内容相对较薄弱。笔者也参加观摩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音乐课程教学展示,或比赛等教研活动,发现音乐欣赏这一个音乐教学常规,在大部分教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并不高,有安排的,大多也是为歌唱环节做铺垫。不知是因为欣赏课太过沉闷,还是教材内容搭配的考虑,歌唱仍然是音乐课的主流环节,大众也往往这样理解。我们的学生也自然最爱唱歌环节和趣味互动,甚至遇到好听的歌曲,他们会安耐不住地跟唱,来不及聆听。著名合唱指挥家孟大鹏老师曾经在滁州市音乐教师讲座中批评过:“我们的孩子唱的很棒,却不善于倾听,音乐课堂首先要做的,一定要孩子学会安静聆听。”音乐欣赏对学生来说仍然欠缺引导。作为音乐教育的中坚力量,音乐教师必须将音乐欣赏重视起来。
二、音乐欣赏内容安排的循序性
音乐欣赏首先要做的是塑造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音乐教师应该将聆听音乐的习惯,当做音乐课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安静聆听,欣赏音乐,体验音乐,培养他们在课堂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以至于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要坚持在日常教学中先创造良好、安静有纪律的课堂环境,然后安排音乐欣赏内容,塑造学生正确的音乐欣赏理念,普及音乐欣赏礼仪,这是关键所在。
音乐欣赏和歌曲学唱等其他音乐教学环节的安排,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认为音乐欣赏放在课程的首先环节较为合理,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纪律、环境等),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聆听”的良好习惯,如果衔接得当,也可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到准备和铺垫。如果将音乐欣赏放到课程后半段或穿插课程,则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流程是否紧密科学。
那么,具体到音乐欣赏的内容又该如何安排呢?笔者以为要讲究循序渐进。
1.结合欣赏内容的时间长短安排欣赏。
音乐曲目时间长短不一,长则数小时,短则几十秒;交响乐几十分钟,音乐小品则短小精炼。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综合安排。对于低年级或还没有安静聆听习惯的课堂,逐步增加欣赏时间,鼓励引导。
2.结合欣赏内容的难易程度安排欣赏。
同样的,音乐欣赏也要考虑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每个人对音乐的认识不同,直接体会到的也会有差别。比如,当一个对小提琴演奏非常熟悉的学生倾听小提琴曲,他可以轻松听出音乐的节奏、跳动的旋律和大致的情感。而不懂小提琴的其他同学就没有那么多感受,其实换一首更艰深的小提琴协奏曲,那位熟悉小提琴的同学也会感到“难以理解”。
教师要从通俗易懂、旋律鲜明感染力强的作品着手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切勿随意安排类似同名、同主题,实际却超出学生欣赏水平的音乐来欣赏。
3.结合欣赏内容的历史文化安排欣赏。
笔者结合自幼学习钢琴经历,发觉脱离历史文化很难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教师在音乐欣赏时也会对作品进行延展,但都是零碎的独立的介绍,对学生的音乐史观并无实际意义。在实际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简单的、普及性的按照一定的历史文化时期安排音乐欣赏内容。例如,这个单元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欣赏或几首不同时期作品欣赏。这样,音乐欣赏就能联系起来,有发展的、科学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结合欣赏内容的不同分类安排欣赏。
音乐欣赏大致可分为器乐类、歌唱类、歌舞表演类等。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类,有联系有步骤的普及介绍,安排音乐欣赏环节。让学生通过欣赏可以认识各种中外主流乐器、主流音乐形式。例如,每单元欣赏一首不同乐器的演奏音乐;每学期欣赏认识几个中国民族乐器等。
5.结合欣赏内容的不同作家安排欣赏。
跟前面结合音乐的历史文化一样,现用教材在介绍音乐家环节仍然有些独立,不足以给予学生深刻印象和全面认识。在音乐欣赏环节,教师可以结合作曲家分类,一定周期内欣赏几首作曲家代表作品,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家,从而找到热爱的音乐家进而热爱音乐。例如,在学习聂耳时,将他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卖报歌》等几首代表作品结合起来,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可以带领学生每学期学习欣赏一两位著名音乐家,鉴赏他们的经典作品。
三、音乐欣赏教学手段的丰富性
欣赏音乐绝对不是走马观花,理解音乐、欣赏音乐需要时间细细品味。保持长时间的安静聆听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并不现实,所以在“安静聆听”之后,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保证欣赏环节的连续有效,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增加主题旋律的认知学唱。
在音乐欣赏环节中,曲目安静聆听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学唱音乐主题,歌曲唱歌词,器乐曲则模唱旋律,让学生对作品旋律有了解后再次聆听。这样,既增加了互动,满足学生的歌唱欲望,也让作品留在学生的心里。最重要的是,为接下来的再次聆听做好了准备。
2.增加音乐欣赏的直观画面。
把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从直接的感性形象的角度讲,音乐确实极为抽象。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只是简单的“聆听”的确有点“乏味”,难以理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需为音乐欣赏营造直观的氛围。可以用视频、图片、演奏画面等增加直观效果。例如,欣赏交响乐时选用交响乐队演奏视频来欣赏,也可以趁机让学生学习在音乐厅怎样欣赏音乐;欣赏《三个和尚》时,播放经典美术片《三个和尚》,既欣赏了音乐,也让学生们开心的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把音乐欣赏,变得更立体,更直观。
3.增加师生表演的互动环节。
没有什么比现场表演,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了。欣赏音乐,效果最好的就是来到音乐厅、演唱会,聆听享受即刻的表演。教师能为学生提供的便是课堂上的“音乐厅”“演唱会”了,例如欣赏钢琴曲《袋鼠》,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演奏,同学们直观的看到手在钢琴上像袋鼠一样跳动,那便是一堂生动的音乐欣赏课。老师结合自己所长,表演示范,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把音乐欣赏与表演结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热烈,得到表演机会的同学也体会到了音乐表演的乐趣。
4.从课程主题角度增加内容。
教师要主动、积极的挑选音乐欣赏内容,配合课程主题,适时的穿插在歌曲学唱创编等其他环节。例如,在学唱舒伯特歌曲《摇篮曲》时,可以先欣赏一下器乐版摇篮曲,既了解旋律又学习了乐器知识。在学习合唱歌曲时,欣赏合唱团演唱视频,了解合唱知识等。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孩子的心里播种下音乐的种子,并呵护着让这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提升他们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让音乐文化素养慢慢浸入孩子的血液,从而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所有的目标,都得从培养孩子“听”音乐开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