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静丽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小学 315600
读史使人明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优秀的“历史类书籍”有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吸取历史经验,培育家国情怀,传承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健全人格。教学中,笔者以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历史类书籍”拓展阅读实践,引导学生与历史经典进行对话,在读文学史中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多管齐下,兴趣为先
(一)聆听历史故事,唤起兴趣
美国阅读教育专家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向大家介绍培养阅读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声朗读。很多国内的阅读推广专家,也一直提倡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大声地读给他听。受此启发,为了让孩子们爱上“历史类书籍”,我从四年级接班开始,就每天给孩子们讲一个历史故事。听着听着,孩子们的兴趣就浓了,每天的一个故事已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了。于是,我就向孩子们推荐了较浅显易懂的《上下五千年》、《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等。这些书籍叙史故事化、新鲜的文字妙喻再加上写实精美的插画,足以唤起孩子对历史的兴趣。同时,精彩有趣的故事不仅能为孩子描绘一个完整具体的中国历史轮廓,还可以带给孩子无限想象的空间,是比较适合四年级孩子“历史类书籍”启蒙阅读的。
除了听老师朗读,我们还可以利用现在流行的音频分享平台,只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和宝贝听书大全等),就可以输入你想听的故事进行搜索。
(二)结合课文教学,激发兴趣
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学习会涉及到相关的历史背景。如五上的《圆明园的毁灭》、《将相和》,六上的《开国大典》等,几乎每册的教材中都会有。那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渗透历史书籍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去搜集有关圆明园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这样既有助于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对旧中国曾遭受过的这样一段屈辱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去阅读这段历史的相关书籍的兴趣。
(三)比照影视作品,调动兴趣
现在历史题材类的影视作品十分普遍,而且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喜爱的。而这类影视作品大多是对历史进行了改编,与正史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出人。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将影视作品作为培养“历史类书籍”阅读兴趣的诱饵,引导学生将历史与影视作品进行比照,发现其矛盾之处。
(四)模拟百家讲坛,延续兴趣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有很多质量较高的系列讲座,部分较易为小学生接受。例如:复旦大学姜鹏教授讲《资治通鉴》,为佐证某一观点连讲几个类似历史故事,很像小学作文中的讲一件事情,说明什么道理,引发孩子一下子对相关的历史故事有了兴趣;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更适合推荐给小学高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相关历史故事积累的孩子。这样便于孩子在对历史故事了解的基础上,培养一定的品评、鉴赏能力。我们还可以模拟百家讲坛,利用每周班队课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开讲,不仅可以引发孩子们对历史故事及人物的思考,还可以延续阅读历史书籍的兴趣。
二、渗透方法,巧读历史
(一)方法指导与自主阅读相结合
学生读历史类书籍,往往被众多的时间、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弄的晕头转向,最后很难形成一种整体的认知,进而影响其对历史的宏观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识记历史知识的小窍门。如我在指导学生看《中国历史故事》时,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绘制历史路线图,制作历史档案馆,编写大事年表等。在各种方法的指导下,学生巧妙地记住了相关的历史内容,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专题精读与部分略读相结合
学生在阅读历史类书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专题的进行阅读。如《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的身份大致划分为:帝王、臣子、文人、医生、科学家等几大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精读某一主题,这样就便于从纵向上了解这一领域的历史变迁。
再如《少年读史记》,作者张嘉骅也是从《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中精心挑选出了从尧舜到汉武帝时期的60 个杰出人物的事迹,用清新、明快、优美的儿童文学笔调,重述他们的言行和故事。并根据这些人物身上的某个共性把他们分为5个专题,分别是“帝王之路”、“霸主的崛起”、“辩士纵横天下”、“绝世英才的风范”和“汉帝国风云录”。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精读一个专题。
专题精读与部分略读相结合,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心理,让学生有了更大的阅读选择空间,也减轻了学生的阅读压力。
(三)横向阅读与纵向阅读相结合
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我们也可以采取横向阅读与纵向阅读相结合。比如读《上下五千年》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某一历史人物,我指导学生就某一段历史充分阅读,同时搜集这段历史的其他相关书籍进行补充了解,横向全面了解该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如学生在读完《项羽破釜沉舟》这个故事,对项羽产生了兴趣,我就指导学生横向阅读其他相关书籍中有关项羽的故事,全面了解项羽这个人物。
再如学生在阅读同类历史人物时,我们也可以采取纵向比较分析该历史人物的鲜明特色,完成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精准定位。
(四)“言文对照”和群文阅读相结合
“历史类书籍”的内容,基本上来源于史书。很多都是作家节选史书中的某一个章节,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述。因此,“历史类书籍”中的故事总能找到相对应的文言文。如张嘉骅的《少年读史记》,每个故事后面都附有《史记》原典精选和翻译。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言文对照”阅读,在读完现代文后,再读一读相对应的文言文部分,结合注释也就大致能读懂文言文了。长期的“言文对照”阅读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文的具体和文言文的精炼,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言文对照”的训练,还可以与“群文阅读”相结合,通过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语言的感知,全面提升阅读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持续阅读
为了能让学生持续阅读历史类书籍,我们还借助班队课、中午等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一)积累性读书活动
学生阅读“历史类书籍”,为了激发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兴趣,我们开展了“文史知识小达人”比赛。先让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PK,再由胜出者进行全班PK,评出五位“文史知识小达人”,并颁发奖状,班级里进行相应的加分。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准备充分,可见平时阅读时都在留心地记。
同时,一部优秀的历史故事书,一定是诗与真俱在、文与史并美。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还可以积累语言。“历史类书籍”一般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值得积累。我们规定学生每周做一次读书笔记,摘抄书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并进行仿写,还要来写写读后感。让学生在阅读“历史类书籍”中读史学文,一举两得。
(二)理解性读书活动
学生在阅读《上下五千年》时,我布置了 “谁是最爱国的”这一作业,让学生去查询、阅读《上下五千年》里的所有爱国的历史人物的相关篇目。学生找出了屈原、陆游、白居易等,有了一番横向比较后,选出了自己认为“最爱国”的历史人物,接着再仔细阅读这本书里的所有有关这个人物的篇目,整理归纳,准备上擂台赛和同学进行PK。比赛中,由他们轮番上台演讲,台下同学观赛投票,最后决定谁守擂成功。随着阅读的深人,下一次可以再由其他同学攻擂。随着擂台赛的不断深人,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达到由“读一个人到读整本书”的效果。
(三)思考性读书活动
我们还可以组织“历史人物功过是非”辩论赛。历史上,有很多人物的功过是非并不是能够单一的从某一方面将其说全的,很多历史人物很有争议,且一直相持不下。我认为这些历史人物正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很好的切人点,也是打通他们阅读各类历史书籍的通道,达到由“一本历史书籍到通读各类历史书籍”的效果。
(四)实践性读书活动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现在也有很多人说读史的人做事更理性,观察更通透,判断更精准,思考更深邃,思想更成熟。的确,读历史书籍的最高境界是“以史鉴今”,让历史的精髓融于我们的当下生活。平时,在学生遇到事情时,我总让他们去回忆书中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想想他们是怎么处理事情的。学生总能从这些历史人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何尝不是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又一收获呢?
实践证明,学生在广泛的“历史类书籍”拓展阅读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增强了文化底蕴,还会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还能运用历史的知识来检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培养了问题意识,学会了独立思考。同时,学生还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人物中获得了很多正能量,如尧舜的主动禅让、文天祥的宁死不屈、岳飞的精忠报国,司马光的警枕励志等。这些精神食粮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健全了人格,树立了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