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浙江省义乌市北苑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小学教学阶段,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制定,让学生在良好的知识学习情境中感受到所学习内容的价值。多元化教学情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展现出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教学形式合理性制定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从教学情境稳定创设方面入手,对学生所学习内容进行重点认识和理解。结合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情境的运用情况,教师分析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为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提供良好指引,全面带动学生英语学习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情境;小学英语;教学举措
前言:对小学英语教学情境稳定创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这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照,也是让学生拥有知识学习的良好指引。对小学英语教学课堂进行稳定构建过程中,让学生拥有英语知识学习的良好空间和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带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情况下,也会真正的为带动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文章分析了多元化教学情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举措。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情境教学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所释放出的精彩是十分明显的。教学的运用意义十分明确,教师要对情境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的稳定创设下,引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重点认识和理解,从学生知识学习实际情况入手,为带领学生学习进步做好指引。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1]。同时,情境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了激发,学生面对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对所学习英语知识重点规划和阐释的情况下,更好的引领学生对英语知识重点思考和研究,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拥有了英语知识学习的良好空间过程中,保障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发展。教师对情境教学形式进行稳定确立,对小学英语教学知识重点思考和研究,更好的带动学生英语知识学习进步。
二、多元化教学情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制定问题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问题教学情境的稳定创设过程中,要让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品质。从学生英语知识学习实际情况入手,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良好的指引。教师对问题教学情境进行顺利构建情况下,保证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教师从综合性方面入手,为带动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做好准备。教师对小学英语问题教学情境进行稳定构建,从学生的活跃思维品质入手,激活了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和素养。教师通过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拥有了英语知识学习的学习规划,对学生对所学习的英语内容进行稳定情境创设,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入手,为带动学生学习综合发展做好准备。教师实际进行《How can I get there?》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How can I get there?”的规划,让学生面对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活跃的思维,保证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最终,保证学生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境更加合理和全面。
(二)构建合作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合作学习情境的稳定创设,保证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全面提高。通过对学生合理性的合作学习划分,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全面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学生在参与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一定的活跃性。教师以合作学习情境的稳定构建为主,在实际进行《My family》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合理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更加合理和高效。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空间中更好的进行知识规划和讨论,保证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和能力得以全面提高[2]。学生获得了英语知识学习的良好空间,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三)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提升应用水平
生活化教学情境构建过程中,让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更加合理和全面。教师以全面构建小学英语高效教学课堂为主,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高[3]。教师在跟随生活化教学情境脚步的情况下,让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水平得以全面提高。教师实际进行《My friends》教学过程中,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我的朋友”为主题进行交际。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情况下,更好的带动学生综合素质进步和发展。学生拥有了对小学英语知识学习的重点理解和分析, 从综合性方面入手,全面的释放小学英语教学魅力和价值。
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合理打造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多元化教学情境入手,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英语知识学习和研究。分析学生英语知识学习实际情况的背景下,也让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高。不断的激活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小宁.基于情境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思考[J].学周刊,2020(01):91.
[2]陶效莉.基于情境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9(26):88-89.
[3]扶银芬.基于联想理论的小学英语词汇多媒体情境创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