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柳娟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 400074
一节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设计和执教一堂课,要考虑很多方面:如课时目标是什么?分为几条目标才合适?如教学内容是什么?出现在哪些段落?如教学流程是什么?分几步教学?如学习活动是什么?哪些地方老师教?哪些地方教师导?哪些地方学生学?如怎么呈现教学要求?是PPT,还是板书,或是学生自己提问?如怎样呈现教学效果?是个别呈现,还是小组呈现,或是全班呈现?今天,我们以《带刺的朋友》为例,完整地探讨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一、贴着教材教,找到内在关联是关键
一堂课首要的备课任务,是要精准教学目标。统编教材的教学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延续性的一般性目标,如识字、读文等常态目标,体现在生字表、课文中;一类是序列化的语文要素目标,如单元导语中的阅读语文要素、表达语文要素等核心目标,主要体现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略读课文为课文导读)、交流平台中。
(一)贴着习题关联教:划分课时有依据
《带刺的朋友》课后生字表,所呈现的一般性目标是: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和多音字“扎”。那么,这个一般性目标,是不是精准了呢?第一课时,除了生字词目标,还有什么目标呢?
我们来看课后习题:
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
2.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3.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感觉,第1题与第2题联系紧密,先读刺猬偷枣的内容,再讲偷枣的内容,应该放在一起,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初次备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生字表、课后1题和2题。第一次试讲,整个教学,把这些内容走了一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学生收获不大,时间还很紧张,我们发现课堂容量大了,第2题复述不能纳入第一课时。如果把生字教学和课后第1题划分为第一课时,原有设计还很不充分,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需要丰富。
(二)贴着单元关联教:精准目标有依据
课后第1题体会生动的语言,指向了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个单元里,有哪些生动的语言?找到生动的语言,首先要判断生动的语言。这是统编教材第一次提到“生动的语言”。
生动——描写的物体、人物等非常具体鲜明,就像活的一样;
形象——描写的物体、人物等非常相像,就像真的一样。
生动形象——形容描绘或表达十分具体、生动、活灵活现,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区别找到了,生动是“活的”,形象是“真的”。什么语言才能把人物、事物写“活”?一是人物的内心,我们能感受到;二是事物的情态,我们能感受到。本课聚焦在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上,其中包含了“描写声音的词语、XX的XX、XX地XX”三种生动的语言形式。本单元前两篇生动的语言分别是描写声音的词语、“XX的XX的XX”,本课生动的语言的教学点为“XX地XX”。
这个单元之后,还有单元要素为“生动的语言”吗?有,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为“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单元课文《古诗三首》《燕子》《荷花》的课后题及《交流平台》,把想象作为了体会生动的语言的途径。
经过这样的教学解读,我们发现本课出现的“描写声音的词语、XX的XX”应该作为巩固性的内容。多音字的本义,是据义定音,而不是据音组词。于是,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读“哗哗作响”“圆乎乎的东西”“红枣”等三类词语,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提供带“扎”的词语,辨析多音字“扎”的两个读音;区别“刺”与“枣”中“朿”的书写。
2.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展开想象和朗读,体会“缓慢地爬”等生动的语言。
讨论到这里,我们发现“教学目标”不是“教学内容”的复制,而是一种“教学观点”,融入了我们深刻的理解。
因为有了“证据链”,支撑着这个“教学观点”,这个“教学观点/教学目标”就是精准的。
二、贴着学生教,增强互动是关键
有了精准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就喜欢这节课了吗?在教学形式上,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们提供给孩子们的材料、设计的活动,具有“互动性”吗?如果有,课堂是不是就“活了/生动了”呢?
(一)贴着开放思维学:问题指向有分野
增强“互动性”,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样是体会刺猬偷枣的句子,我们最初设计的问题是“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学生说“聪明、机灵”,总会说到“高明”。于是,找到中心句“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再从6个句子中去找到“修饰语+动词”,体会高明之处。由于有了“高明”的引领,学生只是在找“高明”的证据而已,思维是封闭的,是束缚的,课堂生成是整齐划一的。
那么,换一个角度。找到6句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你最喜欢这句话中的哪一处?为什么?”这时候,学生头脑中没有框框,凭着直觉去选择句子,凭着直觉去发现生动的语言。这时的思维,是开放的,是自由的,课堂生成是灵动的。
对同样的语言现象,不同的问题,分别指向“人文感悟”和“语文要素”。激活思维的问题,才能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贴着语文能力学:任务设计指向有分野
我们知道,教学有“同化”和“顺应”之分。同化比较难,需要用新的知识结构,去改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是说这个改变不好,关键是这个改变有无必要。如果这个改变,就是教学重难点,就必须通过教学实现同化。如果只是一个途径,而不是目的,这个改变就无必要。
怎么体会生动的语言?自然的教学,是顺应,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体会生动的语言,或者说体会语言的生动之处,目的是让学生说出来。“导学”与“导说”相比,“导说”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我们去掉了三步走,设计了“导说”的支架,这个支架是:
读了这个句子,我觉得……写得最生动。我仿佛看到了……,我猜小刺猬这样做是因为……。我来读给大家听。
这样一来,“导学”暗藏在“导说”中,把一个分步走的“高结构教学”转化为了“低结构教学”。“高结构教学”的步骤多,操作程序占用了老师和学生的“内存”,让学生去熟悉一个新东西,无疑加重了认知负荷;“低结构教学”的步骤少,操作程序简单,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体会”上。
(三)贴着认知结构学:认知方式指向有分野
我们都希望把语文课上得感性,不希望把课上得理性。感性的课堂情趣盎然,理性的课堂趣味索然。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感性?不要只调动大脑,还要调动身体;不要只认识树木,不鸟瞰森林。
《带刺的朋友》的教学重难点是生动的语言,具体是“修饰语+动词”。突破重难点,教学环节之间要有铺陈,前面为后面做准备,学到后面马上联想到前面。也就是说,要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我们设计了两个相互呼应的环节:
1.课前游戏《我说你做》
跳:轻轻地跳,用力地跳、手舞足蹈地跳
笑:微微地笑、大声地笑、偷偷地笑
2.课中游戏《我说你做》
缓慢地爬、诡秘地爬、用力摇晃……
这两个游戏,不是节外生枝,更不是旁逸斜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用动作、表情,去还原生动的语言所描绘的情态。前一个游戏,是老师给的词语,贴近学生生活和课堂情景;后一个游戏,是学生找到的词语,贴近学生感受和课文情景。课中游戏做完了,把动作、神态带进整体朗读中,把生动的语言还回到语言环境中,完成了对“生动的语言”的整体建构,为第2题的复述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贴着教材“教”,关注语文教学的序列性,也就关照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贴近学生“学”,关注学习活动的适应性,也就关照了教与学的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