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健
贵州省遵义市黄杨镇黄杨中心学校 563300
摘要:在目前的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能力情况和学习需要,在方法上做出创新,以保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度学习。教学的开展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方法将自主获取作为核心,所以面对中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学习特点,教学的开展就要转变方法,尊重自主阅读的需要和理解,并引导应用思考、理论总结和情感内化,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结合,保证自主阅读能力的成长,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前言: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变革,教学的开展也要做创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要落实生本理念,做好审美阅读的落实,在创新中一定要做学习特点的融合,以此保证教学创新的有效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中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支撑,并且容易带入个人情感,在创新上要注意这些优势的发挥,同时要解决阅读主动性低,缺乏审美体会的不足,以此来提高阅读的效果,带动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
(一)能够完成自主阅读,有个人阅读感受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汉字认识和语句分析上已经有了基础的结构,所以对于一般的文章可以自主完成阅读,理解其中的语言内容。同时年龄的增长也让生活认识和体会有了积累,在语文阅读中会产生个人感受和认识,能够做情感阅读理解。这是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也是语文知识学习下的进步。
(二)缺乏主动阅读意识,知识应用不主动
中高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和阅读感受上有了成长,但是在阅读中也显现了一些问题。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个人认识,对于社会中的各种新生事物就有了较高的兴趣[1]。比如电子设备就成为了现在小学生的一大陋习。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在阅读学习中基础知识应用不主动,严重影响了阅读中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
二、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方法创新
(一)发展阅读写作结合教学
阅读是语文知识获取的主要方法,在中高年级的方法上应转变学习意识,让简单的阅读理解变成深度的阅读思考,并提升阅读知识获取下的应用思维。因此,在方法上应发展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让个人阅读理解认识有发挥的空间,可以增添阅读的感受,也能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阅读能力。
例如,在《海上日出》教学中,就以日出的阅读理解为例,组织学生去做仿写,以写作体现阅读理解认识,发挥自主阅读理解的优势,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认识和思维发展。读写结合的方法运用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需要与合作学习结合,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带动,并让个人理解认识有所交互,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结合课外开展群文阅读
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阅读不主动的情况,在方法上不能强行的去要求,那样会增加语文学习的负担,而且被动地阅读也没有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外阅读与教材内容做结合,并以群文阅读开展阅读教学[2]。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中,可以引入安徒生童话,以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群文阅读,将课外阅读引入到课堂当中,锻炼自主阅读能力,也让课文阅读理解有多元内容的对比,能够促进知识的积累,并让阅读能力有所成长,有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将课外阅读与教材结合开展群文阅读要注意课外素材选择上要注意与课程目标的统一,并能形成一个整合性的阅读结构。其中教师可以开发校本阅读计划,建立阅读交流活动,让课外阅读带有个人需求,从而实践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情境阅读教学模式
针对素质教育的背景,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促进学生的思想内化,让阅读中的人文思想有所展现,实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在方法上可以建立情境阅读教学模式,利用情境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影响,建立一个情感阅读带动个人思想健康成长的教学过程[3]。比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以影视视频作为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感受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的无畏和牺牲精神。然后借助学生在情境中的感受做课文结构和描写的深度解析,探索情感表达的方式,建立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抒发自身阅读理解,能够产生人文思想的内化。最后再引入生活思考,组织学生探讨现在生活和学习,让爱国思想和家国意识成为阅读的主题,也就可以保证教学效果,让审美阅读得到了落实,推动个人思想品质的提升。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带有自我性质,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脱离低年级的陈述,让阅读的获取与写作的应用结合,并锻炼人文阅读思维,做思想教育,使阅读学习可以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核心素养的建立。但是,在方法创新中,教师要关注新方法下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和学习状态,以此做新方法的完善,以此让阅读教学质量能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菊霞.优化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2020(43):10-11.
[2]赵玉霞.浅谈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2020(43):39.
[3]尔玉婷.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0(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