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平
河北省灵寿县南青同学区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也被提上日程。我国一直奉行人才强国战略,而人才就要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体现。教育不只要依靠城市,还要靠农村。我国农村一直以小康社会作为目标,而农村教育作为小康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指标体系,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着农村小康的进程。在此次的调查过程中,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比较多,开展活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尽管我市农村教育,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很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组成员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从基层的农村教育的农村教育入手,对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
二.正文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坚决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可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我通过对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对低年级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一个学生如果上好了一年级,就很大程度上好了学。可在农村,由于师资、教室有限,往往只好让四五十个学生挤在一个班里上课。这对于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无疑是一种受罪;对教师来说,他们往往会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中给不了下一代孩子献上优质教育。而且由于乡村的家庭文化差异过大,有孩子刚到学龄就会数1千以的数字,有到了学龄连一到一百都数不来的。对于这样鱼龙混杂的一班一年级学生,教师也把它没有办法。久而久之,在乡村的学校里便形成了“放羊式”的教一年级的习惯。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以往对一所学校的考核评估过分注重升学班级的成绩,根本就不理会低年级的学习情况。因此,对农村低年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二)对教育资源配置利用的合理性不够。
1.班级过小严重的浪费了本来就很短缺的教育资源。这样的小班,无疑大大加重了国家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严重地影响到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
2.农村学校优秀师生的大量流失,使原本就落后学校教育雪上加霜。学校建设拉动城镇建设,学生进城带动农民进城策略。这样一来,稍微有条件的师生都向城里涌去了,而农村教育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3.平行班的缺失,使得农村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失去了进行比较的参照物。教学效益只能进行跨学科、跨年级地比较、评估。这极不公平,也不科学。如若在这方面引不起教育教学管理者的重视,就很难遏制住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急剧下滑趋势。
(三)教育管理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不够。
学校发展的中心应当是学生发展,其中教师在学校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实现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便是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可长期以来,教师的发展被被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给掩盖。很多人认为,学校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是天经地义的,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主导者”,他们应该“闻道在先,业有专攻”,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发展,似乎没有必要了。这一观念直接导致一些教师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由于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他们参加教学改革和专业水平提高缓慢,面对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更多的是无动于衷。教师成才动力不足,学校管理滞后,已经成了阻碍课改与教改的重要因素。
(四)农村家庭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家庭收入普偏低于城市家庭,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一般是务农和外出打工。这点微薄的收入刨去家庭基本开支,根本不足以支付一个大学生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更为可怕的是,有的家庭子女在2个以上,这更是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五)农村学子的出路在哪里
在学校里他们学的大多是基础文化课,根本没有学会应用科技知识的方法,没有学会如何种植、养殖,更不用说学习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本领。如果仅仅这样就把这些农家子弟送回农村是不可取的,新农村建设将无法真正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来完成持续发展。解决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是一项具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必须面对,不能逃避。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建设新农村,必然还会遇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但教育问题必须解决,这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会出现更大的希望。
所以,总的来说,目前的基层教育结构还不太完善,需要政府部门再以进一步的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