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浅探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隐性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郭新清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郭新清
        尤溪县第七中学  福建省三明市365100
        【内容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习惯注重显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隐性资源经常被埋没。教材中的隐性素材如同“千里马”,要真正发挥隐性教材的潜能,需要经过教师这个“伯乐”不断挖掘,才能彰显它润物无声的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隐性教材资源  开发利用
引言: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受到重视,因此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需要教师多角度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隐性资源的开发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探究隐性教材资的开发和利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化静为动——激活隐性教材文本
教材中的知识是以静态呈现的,而学生在地区、家庭环境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将某些教学素材情境化。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抓住那些最能够引起学生困惑的思维点,利用多媒体、情境故事表演、动手操作等,将教材中所提供的静态文本动态化,让学生经历教材场景,使教材内容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际体验和切身感受,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深深浅浅话友谊》中的朋友不能没有原则时,先请几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P47页小川带给我的烦恼的四个情景,并针对四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分组思考、讨论,然后在班上分享交流应该如何为小川的朋友出谋划策,得出在不同情境交友的具体方法。教师可借助课堂学习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活动,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可以较好集中注意力,使得学生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里,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而锻炼学生从多维度思考与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
        二、以小见大——关注隐性教材细节
教师需要“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和课堂教学之间关系。只有把课标和教材钻研透彻,才能准确处理好教材中的各个细节,也能从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教材每个课题都附有一定的符合学生年龄及生活实际的图片。该如何利用呢?在《网上交友新时空》慎重结交网友的这一内容时,有两幅探究与分享的网上发帖图,两幅图都有回帖的小字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发帖回复这一小细节的观察,留给大家以思索的空间。再总结归纳出网上交友需增强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实的朋友需要慎重,要认清自己的需要,增长交友的智慧。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经过观察、思考、交流等过程,实现过程性知识的开发。从而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内隐性教材资源也就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


        三、挖掘典型人物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和朋友在一起》关于朋友的重要作用教材编写者不可能像讲故事那样,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倾向,但通过教材阅读感悟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向学生展示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通过有温度、有情感、有共鸣的典型人物故事,使学生获得了价值认同和心理认同,认识到了能结交到亲密的朋友是一种幸福,也是人生的幸运。
         在《走近老师》这一课中运用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厦门大学原校长王亚南的故事,通过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梳理、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要懂得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入当今时代背景典型人物故事,反映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挖掘典型人物故事中蕴藏的真情实感和时代内涵,不仅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得爱师的情感得到升华。。
        在《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课中,适时恰当地引入探究与分享中“爱迪生与电灯”的故事,并补充爱迪生研制电灯过程中的一些故事细节,也可以让学生讲一些关于爱迪生研制电灯的故事,展现了主人公的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既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又让他们从中体会到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小故事充满韵味,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典型人物故事的学习,可以领悟到一些道理,尤其是对古今中外典型人物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都会对初中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产生“榜样”和“警戒”的作用。 因此,我们更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人物故事,挖掘其内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创设问题,激活思维
教师可以试着放手让学生设计问题, 为学生营造出较为自由且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牢,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如在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中友谊的澄清中有个探究与分享:友谊的改变。呈现关于竞争与友谊的几种不同观点,并调查学生中存在的其他观点,并把这些观点记下来。根据这些观点让学生讨论分享并设计有关竞争与友谊的问题。例如:学生设计了:“竞争必定会伤害友谊吗?如何友谊与竞争的关系?如果朋友赢了,你将如何对待朋友,自己又该怎么做?”等问题。学生的设计可能会多种多样,这时应适当引导学生紧扣主题,强调巩固基础知识。通过问题设计为教学内容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友谊关系的不同可能性,进而澄清两者的关系: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提出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成。在学生自问自答中,实现“以生为本”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但受到文本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将隐性教材资源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使隐性教材充分发挥“千里马”的潜能,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