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其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实验学校
摘要: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运用你的经验切入”,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引导儿童直面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感悟。教材运用真实的问题情境引领儿童思辨人生,提升生活。在真实、有效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儿童学会选择。
关键词:问题 情境 探究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儿童生活的价值,强调必须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需要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因此,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儿童身心都“在场”的深度学习,只有遵循并激活儿童独特的心理体验及生活经验,让儿童带着“问题”走入课堂“现场”,回归生活“现场”,并且融入社会与时代的“现场”。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引领儿童道德成长。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切入”,借助真实的问题、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探究引导儿童通过对话、思辨、探究和感悟,逐步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继而提升儿童的生活。
一、问题呈现,引领儿童浸入生活“现场”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教师人为编造的,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为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某一方面的难题,面对某种困境而预设的。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真问题”又是直面儿童生活的,这里的生活不单是儿童个人的生活,而是儿童这一群体的生活,既是指儿童当下的生活,也是指儿童未来的生活,“真问题”就是儿童这一群体在处理个人生活、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这些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儿童叩问自己的心灵,这些直面儿童生活的问题设计与呈现更能促使儿童关注生活、反思生活,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问题”呈现序列,我们以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对教材呈现的儿童共性生活问题进行了梳理,具体见下表。
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教育主题”及“关注问题域”资源库
不难发现,教材中所呈现的“问题”,均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共同面临的困惑。当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虽然不直接发生在儿童身上,但是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认知。例如,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能够引发儿童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话题的深思。
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利用这些具有思辨性的真问题,引领儿童直面生活,让儿童浸入生活“现场”,引发儿童源于对自身生活问题的发现和思考,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以“问题”为引领,在探究活动中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二、情境“再现”,引导儿童探究生活“问题”
情境是儿童开展学习的“舞台”,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儿童的学习才能发生;
“问题”是链接教材知识和情境的“桥梁”,只有借助一定的问题才能让儿童学以致用;而探究则是承载整个儿童学习的“载体”,在探究过程中儿童运用教材知识去完成具体的任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基于问题、情境与探究三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制定了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具体见下图:
情境创设与问题教学“三段式”课堂模式初探
教学片段1:《“119”的警示》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火灾是由于人的疏忽大意或是侥幸心理引起的,让我们拿起生活的放大镜,去找一找平时生活中的哪些做法会引起火灾?
生:床上吸烟、忘记关闭燃气阀门、随意燃放烟花爆竹。
师:看来,大家的防火意识都非常强,那如果发生下列紧急情况,你又该怎么办呢?
情境一:炒菜时油锅起火了
生1:用锅盖盖住,隔绝氧气。
生2:将切好的菜放入油锅,降低油锅的温度。
生3:直接泼一盆水,也能降低油锅的温度。
生迟疑片刻
师:能用这种方法来给油锅降温吗?
生沉思片刻
生3:绝对不能用水!水一泼,油浮上来,火苗乱窜,情况就更糟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能从生活中学到许多安全小妙招。
情境二:放鞭炮点燃了草丛
生:用树枝不停地拍打、用水扑灭、用沙土扑灭。
情境三:家里插座老化,冒火花。
生1:直接拔掉插头。
生2:不行,直接拔掉插头很危险,容易触电,应该切断总电源后再拔掉插座。
教师小结:看来,预防火灾还是得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儿童学会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学要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儿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上述案例中,灭火小妙招的问题情境来源儿童的生活,而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探究,才能引发儿童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真实的探究指向儿童真实的道德困惑和生活问题,由此展开的对话才是有价值、有思维深度的,才能引领儿童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认同和践行,促进儿童道德的持续发展。
三、回归生活,促进儿童道德自主建构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认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
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因此,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立足儿童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综合多种社会要素,力求将课堂活动拓展至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引导儿童带着“问题”回归“生活现场”,践行道德认知,实现道德自主建构。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儿童自主“发现”生活问题,借助合作探究与对话思辨,引领儿童走出课堂,在日常生活场域践行与提高道德认知。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激发儿童有深度的主动学习,帮助儿童真正“浸入”课堂与生活“现场”,获得有生活根基的道德情感、意义领悟和价值认同,实现道德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顾润生.真情境 真问题 真探究[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8(6).
[4]徐睿.让儿童“在场”的小组探究学习策略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