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玉
晋江市子江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362261
摘要:伴随新课标的改革以来,“立德树人”也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这是教学过程中头等任务,先要“立德”,然后“树人”。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应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加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基础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认为它关乎国家和个人的未来、契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分析了初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德育性、思想性、人文性等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开放性与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期引发同仁的思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措施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本文对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探讨。
一、立德树人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追求,以其为核心的德育理论是建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自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和重要会议中都对“立德树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进行了详细阐述。“树人”是以“立德”为基石和方法,“立德”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是更好地“树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德”,“树”的是具有正确的三观、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知识、有本领的“人”。新时代“立德树人”思想的现实追求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同时,它也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理念,是素质教育加快发展的助推力。
二、立德树人是党的全面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面临的德性挑战日趋严峻。为了提高国家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全民族道德文明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立德树人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
三、初一学生年段的特点
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但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做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四、道德与法治课践行立德树人措施
(1)立德树人首要的是践行师德育人
德育教育还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以一言一行为榜样,潜移默化的感染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以一点一滴的关爱,慢慢融化每一位同学的内心壁垒。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的最深处。”爱教乐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拥有“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高尚情操。
(2)通过教师引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教师要先对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有效引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讲授“行己有耻”时,教材的设计是从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出发,揭示“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的现象。但是青春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生在度过时,不能违反基本规则,也不能逾越界限。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道德底线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在成长过程中不能违背道德,也不能违反法律。通过对知识的有效设计,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学习与自身情感进行融合,以加强知识内化。教材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话题引入,利用问题和对话方式的呈现,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3)借助生活情境进行德育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初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之前为学生们多多搜集一些学生们在家庭与学校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然后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事件规模无论大小,小到老师们在上课之前所看到的学生们之间的争吵、打闹,以及校园生活中学生们默默为校园做的一些有意义的小事,大则是在新闻联播中所播放的国际形势都可以拿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案例来让学生们通过讨论与思考来辨别事情的对与错。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初一上册《中学时代》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们可以为学生们搜集一些师兄师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意义的事件,作为课件教案让学生们进行分析辨别事件的意义,需要哪些需要学生们学习哪些需要学生们改正的一些行为规范,提高学生们道德素质。
(4)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实施德育的品质
对教师来说,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完善,还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从而促使实施德育机会的再现。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教师不能仅仅进行理论教学,还必须引用大量学生熟知的案例,或者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最直接的启迪。教师还必须具备实施德育自觉挖掘意识,寻找一切契机展开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成长需要。
(5)营造更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学校和家长在德育教育方面要及时有效沟通,让学习跟生活挂钩,这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随时关注孩子,以免产生情绪等方面的差异。有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乖巧、懂事、特别听老师话,但是回到家里就会闹情绪,霸道跋扈。这样的行为差异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表里不一。所以说家庭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只有家长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力量,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孩子知行合一,快乐成长。
五、结束语:
总之,立德树人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一方面,立德树人能为教育注入新的源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育人,只有让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黄富强.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9(22).
[3]]赫湘杉.浅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