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成文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130000
长春市第十九中学是由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98人,在校学生1400人,初高中学生比为5:9。
近年来,在长春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和有力推动下,我校高中职业规划教育和直属各高中学校一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已经成为像我们这样的三批次学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社会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我校探索出了一条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以高中职业规划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新样态发展之路。
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职业发展定位和选择的起始阶段。因此,助力学生发展规划素养形成,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职业意识和生命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社会角色,进而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学生的幸福感与分数无关、与文凭无关,它是在努力寻求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和为实现自我价值奋斗的过程中生发的,只与自我价值是否得以实现有关。
学校教育唯有创设平台来帮助学生积极发掘自身的潜力,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和决心,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不断追求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对社会的责任。
我校于2016年开始开设高中生职业规划课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题研究,通过不断的积累与完善,形成了我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一、唤醒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自主观念与责任
高一年级,学校借由常规课的教育契机,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了解个人兴趣、特质、优长和职业价值观,安排每周一节课,高一全年共36个学时。
然而,要保证课程质量,光有课时保障还不够,还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提高一线教师的职业规划能力。历经三年多的培养,目前,我校拥有职业生涯规划师培训证书的教师达70多人,占全校教师人数的70%,几乎覆盖了一线所有教师。有了这样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团队,我们除常规的职业规划课以外,还积极尝试进行职业规划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旨在打破唯分数、唯学历的传统认知。
二、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提高认知能力与水平
步入高二年级,学校依托校本选修课、社团课、社会实践课,在了解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对教育与职业信息、个人与环境、兴趣与特长等之间的关系作倾向性了解。我们创设了各种职业认知平台,包括让学生走出课堂,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人物进行职业生涯访谈;利用学校与社区、志愿者协会等建立的良好关系,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借助名人进校园、家长会、校友回校交流等契机,开设“学涯·职涯·生涯面对面”讲座,分享职业经历;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深度的研学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市内、省内、国内的相关院校参观学习;安排学生跟父母随岗上班一天,开展“职场初体验”职业体验周活动;利用学校和市内长春职业技术学校、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城建工程学校、省水利水电学校、吉林城市学院等职业院校建立的良好关系,组织“职普融通”职业院校参观体验日活动;开设社团、选修课程,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职业技能、知识拓展、兴趣特长等四大类课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得到职业技能的训练,从而认识到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可以成为兴趣及目标追求的价值所在。
三、把握升学决策契机,提高职业选择准确性
进入高三年级,学校通过考前心理辅导、高考志愿填报指导、高职高专单招说明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既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自我了解、生涯认知,又促进学生学习相应的技能,如:明确高校与专业的选择、人际交往的技巧、兴趣与优势的拓展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7年以来,我校在高考报考人数基本稳定在270人左右,高职高专录取人数从2017年的70人逐年递增至今年的159人,占比由25%上升到55%。我们欣慰的看到,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觉知也在渐入人心。
虽然我校在学生职业培养教育方面有一点思考,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我们深知还有很多现实的困局等待我们去破解。首先,传统思想观念的桎梏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等值的思维,导致家庭、社会普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偏见依然存在,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选择普通高校,即使选择复读也不选择职业院校。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职业院校是低分段学生不得已的选择,认为毕业后择业困难,这也让我们的很多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探讨规划学生升学路径时觉得很乏力。其次,由于社会分层、人才流动的影响,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与定位还存在偏颇。在用人单位招聘方面,多数单位往往明确注明“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鲜见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这种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在动力表现方面,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尤其是高中毕业后,大部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发生转移,对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性、理论性学习与研究兴趣发生转移,但受职业教育自身社会声誉度不高、功利化认识比较深等影响,使得学生往往不愿接受。尤其是职业教育自身一体化衔接培养体系尚不够完善,彼此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有机整合的现状,更难以调动学生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
总之,学校教育不是真空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教育应发生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影响,家庭赋予孩子的期望及家长自身对于职业的看法和选择也会影响子女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
相信未来,我校将在不断完善现有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更好地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共同推进学生的职业教育走向自主和有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有职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职业幸福感的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