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突出新亮点,新思路催生新课堂  —源于一次优质课评选课例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刘丹
[导读] 2017年秋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初始年级全面启用

        刘丹
        淄川经济开发区第三小学  山东淄博 255100
        2017年秋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初始年级全面启用。教材的更换带来了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留足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我想这是大多数老师的共同困惑。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执教的优质课参赛课例《我做“小小调音师”》谈一下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感悟:
一、准确确立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主阵地。提高课程的实效,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做起。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呢??
        1.依托《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没出台之前,《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标准,我们要认真研读,正确把握理念,清楚课程目标,明晰操作策略。
        2.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课标》指出,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生活,教学必须与儿童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也指出,法治教育要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鉴于此,有效的教学目标应结合教材主题,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确立,有的放矢,才能使课程焕发生命力。
        3.课时目标要小而精?
        目标的制定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年龄不同德育内容也不同。另外,也不必面面俱到,切忌多而杂,大而全,而应做到小而精,让学生在生活中可行可做。
        《我做“小小调音师”》是《我们小点声》第二板块的内容,本课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三条轴线中属于儿童与社会这条轴线,依据“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而编写。我将“我做小小调音师”这一个板块单独拿出并定为第二课时,这样确立教学目标:(1)针对教室中及校园中常出现的吵闹场景,提出改进策略。(2)能根据不同情况,学会调节自己的音量。(3)养成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别人的文明习惯。
        这样设定教学目标,学生能真正学会比如挪动桌椅、开关门等正确的调音方法并实际应用到课后的生活中,达到了让学生可行可做的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才能愉快接受,主动学习,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注意直观教学,因材施教
        小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较低,思维意识很难集中,因此,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很好的增强教育效果,比如唱歌、故事、视频、绘画、情境表演、趣味小品展示等。这样生动、形象、直观的意象比起抽象、深奥的道德评价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
        2.贴近儿童生活,注重亲临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创设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
        在《我做“小小调音师”》一课中,当学生说教室里,挪桌椅板凳有些吵时,我让学生自己想想办法,有些学生说可以轻轻地搬起再放下,不要碰到桌子边,还有学生说可以给桌椅板凳的腿穿上“小袜子”,这都是非常好的方法。像这样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环境着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三、运用适宜教学方法,设计有效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它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1.模拟生活情境,体验规则意识
        在教学中,创设一定模拟情境,利用情境的感染和移情作用,使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
        以《我做“小小调音师”》为例,在学生说,关门的声音有些吵时,我这样问,你会用正确的方法关门吗?假如你面前有个门,你要怎么开?门把手要怎么用?当学生情景模拟后,再用微课直观地向同学们演示正确的开关门方法,并顺势迁移到校园走廊、办公室、厕所等各个场所的门。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道德认知得以深化,规则意识也会不断提升。
        2.重视互动体验,增强规则意识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教师如果能以儿童为基础,坚持儿童立场,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道德的力量,感悟法治精神,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更能提升道德认识,培养规则和法治意识,课程的实施就会水到渠成。
        3.结合时事动态,形成法治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动态来感染学生,一个成功的实事教育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指导性的作用。
        以《我做“小小调音师”》为例,我出示淄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文明十不》问学生,我们降低噪音符合“十不”里面的哪一条?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是第六条“不大声喧哗”,接着出示:我国关于噪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上海交警对车辆扰民开出第一张罚单。用这样贴近生活的热点事件来影响学生,把道德与法治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四、整合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和信息载体。然而,教科书所呈现的内容毕竟是浓缩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合理开发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补充。
        1.活用课内教材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材常常以寥寥数语和简单几幅画的形式出现,真正成了教师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材的思路和学生的道德现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构思,做到手中有法(教法)、胸中有书(教材)、目中有人(学生)。
        2. 巧用课堂生成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他们面对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坦露出来的感受和体验正是社会、家庭生活中已有的道德认识与教学碰撞所产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最有效的课堂生成教学资源。
    《我做“小小调音师”》一课,在学生说我们的教室、走廊有些吵时,我问学生,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走廊、教室静下来?有的同学说可以写一个提示语让大家小点声,有的说可以找大队委监督,有的说可以用手势提醒大家安静。在这一环节,我没有一带而过,而是让学生演示可以用什么手势提醒同学们,甚至当场设计了表示安静的手势,学生的学得快乐,玩的开心。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中,利用这样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入学生的心灵。
        3.善用课外生活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源于生活,要从课堂出发,再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践行,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回归;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能止于35分钟,也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认识再认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生活的浸润和实践的历练。
   以《我做“小小调音师”》为例,我在课后实践作业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课后请你找一找,哪些公共场所还需要我们小点声,你注意到了哪些提示牌?
        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对下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的延续,同时能让学生提前参与下一课时的课前准备,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将丰富的生活资源带到下一节课堂学习中。
        总之,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重视该科目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要我们都能做个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心人,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亲历各种道德现象,增强法治精神,用心灵的触角去细心体验,道德与法治教学定会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