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洪宇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 大庆 163411)
摘 要 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一名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通过卤素一章的授课,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关键词 思维 素质培养
一.现在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与发展,不难看出化学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大、阅读量大、能力要求高。不仅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容量,而且要有组织严密的知识体系,还要有敏捷的思维。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质量要求高的高中化学学科,怎么教的问题,值得深思。为完成以上重任,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之中,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思维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要求培养的四种能力中【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发展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是发展智力的核心,是衡量一个人智能水平的主要指标。所以致力于对学生进行思维素质的培养,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好的智力和潜能,以适应当代人才选拔的需要。
二.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以描述性为主的中学化学,已出现了向推理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就更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思维素质。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除了注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很重要的是讲究教学艺术。我们所教的每一节课,不是课本上怎么说就怎么讲。(老师不是传声筒)要改变教师讲为学生主动去学。教师不是鹦鹉学舌,而是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激发学习的情绪和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又要为其提供思考途径(扫除思维障碍);恰当的设问、启发等,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把学生“激活”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我正在研究高一年级化学,为了不舍近求远,就从现在研究的课程谈起,以求同行指教。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已经具有了一定获取知识的能力,但他们的化学实验能力,用化学术语回答问题的能力很有限,所以在教学上还不能一下放开手脚,在导的问题上要多下一些功夫,但主导思想不变,凡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动手操作能获取的知识,老师不能包办代替,只能是引导、辅助,为他们铺路、搭桥。但是也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及时提炼、凝聚知识的精华。
凡是学生可以看得懂的知识,教师不要再加以重复,让他们自己看、自己归纳、总结。为了弄懂某一概念,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如什么叫卤族的概念,提前在白板上画好氧、硫、氯、钠、氟、溴、碘、钾等元素的原子结构简图(以原子结构引路),让学生说出哪些元素性质相似?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元素自然族的概念就形成了。
有关氧化—还原的概念,要改变初中得氧失氧的说法:(1)让学生分析钠在氯气中燃烧时化合价的变化,如
Na 失1e Na+
Cl Cl- 得出结论
得到1个电子化合价是负1价,即化合价实质—电子得失。
(2)化合价最高、最低各是几价?为什么?学生就会从本质上认识化合价,为什么正价最高只有+7和负价最低只有-4价的意义。教师总结,失电子叫氧化,是还原剂,有氧化产物。再让学生回答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的结构特点?为什么?举例说明。(3)氧化—还原关系。(4)以下四个反应中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并说明各自特点。
Cu+Cl2==== CuCl2
MnO2+4HCl====MnCl2+2H2O+Cl2↑
2KClO3===== 2KCl↑+3 O2↑
Cl2+H2O=HCl+HClO
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找到各自特点,再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对于卤族元素一章,我结合本章教材的特点,采用让学生自学为主,配合实验、图表等进行:课前拟好提纲,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画好挂图,准备好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提纲如下:
1、画出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简图,找出共性与差异之处。
2、卤素单质为什么是双原子分子?
3、卤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
4、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递变规律?
5、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递变规律?(回忆氯气的性质,再从氟、氯、溴、碘原子结构上加以分析,得出氯、溴、碘的性质及递变规律)
6、卤化氢的稳定性?
7、氢卤酸的酸性?
8、卤化银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9、溴、碘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意义?
10、如何检验卤离子?用什么试剂?为什么?
11、实验室如何制备溴化氢、碘化氢?用什么药品?用什么实验装置?
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对比、实验操作等学得主动,培养了思维能力,发展了智力。教师再总结每一个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最高层次就是让学生分析题干信息,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卤素一章学习时,老师要安排专项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期题干定性判断或分析顿悟等捷径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学习本章时有些只重视现象而忽略了本质,就要及时给以纠正。如,碘能使淀粉变蓝。这个碘是指原子、离子还是分子?氯气可以置换溴化钠中的溴,这个溴是指什么?原子、分子还是离子。氯气可以漂白,但氯气漂白作用的实质是什么?鉴别卤离子,学生往往知道用硝酸银和稀硝酸,但不注意为什么要用稀硝酸。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培训,使学生基础知识记得牢叫的准,才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性。
卤族一章的实验比较多,这是掌握化学知识的良好途径,有一些比较简单易做(试管实验、仪器连接等),在条件允许时,就要让学生自己做(开始时时间不好掌握,但只要长期坚持,学生能力提高会很快),实践证明学生到讲台上做实验,上面的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感,做地认真;下面的学生好奇感兴趣,精力集中。学生注意力都比较集中,接收的知识量就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效率得以很大提高。上面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即时指导、纠正,让学生说出要做什么?怎么做?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对下面的同学教师要指导他们,观察什么内容?如氯气性质中,氯气与铜和磷的反应,可以让学生做;讲氯化氢、氯气制法时,实验仪器可以让学生连接,教师需要强调连接顺序;卤离子鉴别时,教师要强调试剂的用量、观察颜色的时间与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自拟一些题目,如有氯水、淀粉、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钾、硝酸银、汽油等不同试剂,如何鉴别开来?通过以上的思维培养,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鉴别(课前教师一定要亲自检查好仪器、药品的安全性,反复考虑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做到一切尽在掌控,做到心中有数)。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培养。自学能力的核心是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求答案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思维思考的集中表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素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建华.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合期)
2.姜摏芳,等.中国大百科全书 化学卷.北京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