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 曾永洪
[导读] 现阶段,核心素养一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

        曾永洪
        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黑水县知木林寄宿制学校  四川省阿坝州  623500
        
        摘要:现阶段,核心素养一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为此,教师要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状况和基本要素来设计数学教学。在此,本文从“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结合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几方面出发,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兴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和品质。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点涉及很多方面,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等。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真正培养起这些素养需要具有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强的意志力等,还要能够积极融入数学学习中,从而逐渐实现素养的培养。
        一、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从小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促使小学生产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够在兴趣的支持下去进行积极的思考。试想一下,如果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又怎会去主动学习知识呢?更别说得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了。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是导致教学难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为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融入小学生喜欢的一些因素,去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小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三角形的运用。在这样的引导下,小学生找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三角形,如有的学生发现红领巾是三角形,有的学生发现金字塔也是三角形的。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些发现去开展三角形的教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事物要被设计成三角形。由此充分促使小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这样的生活事物去让学生思考,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从而有效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二、结合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加强学生主体地位
        过去,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的主导者,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机械化,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动接受知识,这十分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果教师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真正得到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去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产生思维方面的碰撞,培养数学思维的发散性,同时也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时候,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并且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规律存在共通之处,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一定的问题引导,可以提出以下问题:“3.5、0.201、5.02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35×201等于几?3.5×0.201等于几?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相似点?”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小组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索出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知识间的联系,即“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可以按照整数乘法去算,最后再在计算结果上点好小数点的位置”。由此,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体会到转化思想的渗透。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发挥多媒体的重要作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尤其是在教学一些图形知识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很大的不足,所以教师单凭自己的讲解,或者单凭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教学效率是十分低下的,教学效果也不佳,不利于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而结合多媒体则可以把图形的运动、分解和组合等过程以动画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去观察、理解。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三)”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图形的旋转和平移的过程,探索图形旋转和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但是可以发现,对于轴对称和平移的知识,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理解,但对于旋转这一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即使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也很难促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这是因为教师不可能把图形的旋转过程完全画出来,只会画出最后的结果。所以为了充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把一些图形的旋转过程利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动画中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轴,促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能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升
        对于数学学习过程来说,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抽象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既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促使学生形成从数学角度看待生活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个“关于班级学生身高和体重的测量与统计”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去搜集数据,并结合自己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在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时候,学生需要结合身高和体重数据的特点,去合理地划分区间,从而正确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又如,在教学“比”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去对学校广场上的“旗杆”高度进行测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确立测量方案,并准备测量工具,还要注意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从而有效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评价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合理评价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保持,即改进自己的不足,保持自己的进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促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坚强的意志力,能够对数学学习给予一定的恒心和毅力。
        例如,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了相应的实践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他们会更有改正的动力。有效的自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此外,在利用“比”的知识对“旗杆”高度进行测量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开展小组评价,即让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互评,从而促使学生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在明确自身问题的基础上学习他人,而且学生对于同伴的评价是十分看重的,互评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加强反思。最后,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性评价,以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切实从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在方方面面,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促使学生在良好素养的支持下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微[J].华夏教师,2017(13):68.
        [2]章静.论“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106.
        [3]邓霞.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J].华夏教师,2017(23):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