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培育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 林建森
[导读] 数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而服务的

        林建森
        福建省石狮市石光中学(362700)
        摘要:数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而服务的。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读思达”教学法去落实核心素养教学任务。本文将从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组织数学探究活动,丰富学生数学表达经验三个角度来分析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运用“读思达”教学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读思达”教学法、运用策略
        在很长一段教学时期内,高中生在数学课上一直都是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去学习数学知识的,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读思达”教学法不同,它以阅读为导入,认为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材料,使其进行自主解释,且要切实保障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使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如此,则可切实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读思达”教学法来组织学科活动。
        一、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从传统思想上来看,阅读一般发生在语言类课程之中,但是从阅读的定义上来看,阅读是通过视觉器官去摄取文字、图表、符号、图画等视觉材料,由此上传到大脑系统,通过大脑加工做出思维反应与解释的思维活动,并不应该局限在某个学科领域之中。在数学教学中,阅读活动也十分重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使其实现有效思考的前提条件。因此,“读思达”教学法将阅读作为切入点,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阅读活动,让学生自主解释数学概念,为后续的思考与表达活动做准备。
        在数学课上,笔者会经常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材料,希望学生可以准确提炼重要内容。就如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的“集合”一课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集合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了解什么是并集、空集等核心关键词,笔者就要求本班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圈画出教材中关于这些数学概念的含义解释,让学生使用圆圈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据此,笔者就可判断本班学生是否准确把握了集合概念的中心内容,也会及时进行数学辅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结论,让学生准确掌握集合知识。另外,笔者也会在黑板上写下多个集合符号,让学生说出每一个符号的确切含义,让学生使用数学符号去展现集合概念。如此,则可切实优化高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综合掌握集合概念内涵。另外,笔者也会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教材例题,分析例题在求解集合时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步骤,引导学生归纳求解集合问题的解题方法,切实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人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高中生是否可以全面内化数学知识,也需通过一系列问题探究活动才能实现,且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也是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一环。在“读思达”教学法中,教师应该要切实调动起学生的思考意识,因为思考是将阅读、表达活动串联起来的重要媒介,学生必须要做到认真思考,才能准确解读数学材料,由此产生表达意愿,确定表达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且最好是将语言描述与文本呈现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直接阅读问题材料,切实将思考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有效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积极进行数学推理,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就如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课教学中,为了切实调动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笔者就利用银行存款复利这一现实材料创设了问题情境,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现了银行所设计的年利率,本金为一万元,让学生思考按照复利计算方法去归纳十年内所得到的本金和,切实调动起了学生的思考意识。接着,本班学生便可自主阅读问题材料,从中提炼数学问题,列出复利前提下十年内的本金和计算公式。但是,学生表示这一长串加法、乘法算式的计算量是庞大的,开始自主思考是否有简便算法。对此,笔者就引导学生阅读了数学教材,使其复习了等比数列概念,结合教材新知,推导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通项公式,顺利进入到数学探究状态。结合复利本金和问题情境,本班学生则可及时应用数学知识去解题,总结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观察计算规律,由此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通项公式,切实实现了有效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感想材料进行理性推导,实现了数学抽象,笔者也会认真聆听学生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通项公式的计算思路,切实保障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组织数学探究活动,丰富学生数学表达经验
        探究是指探索、追究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是调动学生思考意识的重要策略,而高中生在探究活动中也会根据探究目的去整合有效材料,自觉参与阅读活动,并且会自发参与同伴交流活动,使用数学语言进行现实表达,如此则可直接体现“读思达”教学法的教学程序,涵盖了阅读、思考、表达三个主要要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数学探究教学活动,及时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达经验,保证学生可以有效建构数学知识,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统计计算或直观想象能力,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做好充足准备。
        就如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指数函数”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利用细胞做减数分裂这一科学问题创设了数学情境,由此调动起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学生根据细胞分裂次数、细胞数量这两个关系量的内在联系构建了指数函数解析式,使其切实实现了数学思考。然后,笔者就引导学生阅读了数学教材,使其圈画出指数函数的概念解释、解析式内容,让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接着,笔者就组织了6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细胞做减数分裂运动问题中所构建的解析式去制作函数图像,观察函数图像的曲线变动规律。这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使其积极进行组内表达。通过小组讨论,本班学生可以将描点法与列表法结合起来,科学绘制函数图像,也能根据图像变动规律去分析指数函数的变动周期、单调性、最值等各个问题,而这就可顺利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概念,使其实现有效学习。接着,笔者就引导各小组表达了探究结论,阐述了探究思路,一方面是要切实拓展学生的合作范围,使其总结出更加完善的数学结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可以切实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实现长远发展,综合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综合分析“读思达”教学法的运用程序与实现条件,切实解放学生,优化学生数学学习行为,有效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其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维秋.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实施与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21.
        [2]丁艳芬.高中数学阅读材料选取的原则及编写建议[J].甘肃教育,2018(19):65.
        [3]陈健.如何运用问题情境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J].中学数学,2018(15):12-13.
        [4]杨亚蕊.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培育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批准号:KCZ2020043)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