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小杰
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 264309
摘要: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还需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设计丰富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多方面探究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所需掌握的一种素养,掌握了这种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更好地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深入探究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多样、科学的教学策略,有效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一、重视问题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问题,以此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授与轴对称相关的知识点时,笔者便会重视对学生的问题提问。课堂上,笔者会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丰富多样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看。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笔者便会向学生提问关于这些图形具备怎样的特征?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片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说出自己所认为的图形的特征。笔者则会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对称图形的特征。紧接着,笔者便会让学生探究这些对称图形中所展现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并会让学生发动自己的大脑,概括轴对称的特征。这样,学生便能够再次进行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笔者则会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便获得了有效的发展。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适当的向学生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使得学生具备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发展,以此为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给予自学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力
人们要想有效解决问题,还需要自主性了解相对应的知识点,因此,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机会,以此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授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知识点时,笔者便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学。笔者会将上课的地点转移到计算机室,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自主性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课上,笔者首先会向学生展现自学任务,即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用正确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式,以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够具备针对性。当然,笔者还会向学生布置将自学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的任务,以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本节知识的自学上。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笔者还会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并会纠正自学方向有偏差的学生。这样,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选对方向,更为认真的进行知识的自学。学生自学完成后,笔者还会让学生展现他们的自学情况,明确学生普遍认为的较难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式的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力便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机会,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自学训练,以此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性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才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联系生活实际,以此有效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授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相关的知识时,笔者便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在讲完本节所涉及的基础性知识后,便会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一个与实际生活相接触的主题,如“班级最喜欢的电影类型”“班级所喜欢的综艺节目类型”等,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主题,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将该问卷分发给班级上的同学,并将调查问卷收集起来,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且将所整理好的数据画成扇形统计图。这样,学生便仔细地复习了所学习的本节理论性知识,展开具体性的数据的统计与调查。笔者则会检查学生的调查结果,并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合理性的评价,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的改正自己错误的地方。这样,学生不仅有效掌握了本节所涉及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还因此获得了有效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综上,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就是人们所要求的人才需要具备的素养。教育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重要渠道,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承担起属于教师的职责,进行教学的革新,采用多样性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新辉.浅析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
[2]初玉霞,张景焕,苏培然.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实行状况及发展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