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
罗甸县边阳第一小学校 贵州省 黔南州 550102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需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改善传统数学教学遗留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对策。
关键字:小学数学 新课程 优化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期,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关注学生学习习惯、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习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采取灌输式教育,向学生传递大量的间接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独立能力、自主能力的发挥,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较强,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优化数学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启发。关于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尝试,本文主要提出了三点对策,分别为:“创设情境,锻炼思维”、“动手实验,加深印象”、“结合生活,学以致用”,下文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设疑激趣,锻炼思维
疑问有助于促进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看着是瞪着眼睛在听课,但“神儿”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为了使学生始终紧跟教师的思路听讲,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勇敢地回答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执教《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笔者在黑板上写出了25÷5以及25÷6两个竖式,要求学生观察竖式,说一说二者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可以发现,第一个竖式刚好整除,而第二个竖式则没有整除,还有余数,且余数是1,由此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笔者提出:“小红有30元,到商店买了3个圆珠笔,圆珠笔2元一支,剩下的钱买了3个笔记本,钱还有剩余,请问笔记本多少钱一本?”该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学生只要回答的有道理都对。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对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有重要的作用。
二、动手实验,加深印象
数学具有抽象性,小学生年龄小,思考方式以具象思维为主,面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公式、图例,理解能力不够。为了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具体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数学规律、公式的推导过程等,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笔者创设情境:“三角形家族由于谁的内角和大,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大姐钝角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小妹锐角说,我的锐角虽然小,但是总和不比你的小。二姐直角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提问学生:“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分别绘制了钝角、直角、锐角三个三角形,并分别量出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度数,看它们加起来是否都是180°。还有的同学,采取了将三个角剪下来,看是否能拼成平角的方式。在完成实验后,笔者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帮助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满足。最后,笔者会同学生一起归纳实验结论,加深学生的实验印象。
三、结合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蕴含着非常多的数学知识,比如日常购物用到的加减乘除法;包装涉及的面积公式;规划路线需要的路程、速度、时间运算等等。在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懂得联系生活实际,讲授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负数》时,笔者由生活中经常观看的天气预报,导入了本节课教学。笔者要求学生仔细听昆明和哈尔滨两地的气温,然后绘制数轴,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两地的温度。(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懂得以0℃为界点,零上的度数在数轴的上方,零下的度数在数轴的下方。数轴上方记做+,数轴下方记做-。)接着,笔者表示:1.存钱为+,花钱为负,小明年初在银行存了300元,记做什么?之后,取出200元,记做什么?2.如果你的体重上升1公斤,记做+1,下降1公斤,记做-1,请问+2.5表示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数学知识直观具体的为学生讲授,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在教育的新时期,优化数学教学,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优化,需要教师秉承新课程理念,改善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祁莉.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34):70.
[2]陈艳艳.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