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攀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第一小学 四川省巴中市 636000
摘要:处在小学低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弱,不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学习动力不强,也很难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小学低段数学教师要想增强教学效果,就有必要关注小学生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有效实施体验式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基于此,本文将从多方面探究小学二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助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教学策略
当下,越来越多样的教学策略开始出现在教师的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策略就是其中之一。经实践检验,这种体验式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低段数学教师需要巧用体验式教学策略,以构建生动、高效率的课堂。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情境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比较生动的情境,促使学生融入进具体性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授“测量长度”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便会根据本单元所涉及的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点,进行生动情境的创设。课堂上,笔者会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一段视频,视频展现了小孩身高、大人身高、楼的高度、桌子的长度等丰富多样的事物的测量过程,视频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且视频所展现的形式比较直观、生动,因此学生能够融入进具体性的情境中,对“测量”产生十足的兴趣。在视频展现完后,笔者则会根据视频所展现的内容向学生教授厘米、米等测量单位,给学生介绍测量物品长度或高度的方式,并会带领学生进行具体性的实物测量。这样,学生能够融入进生动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本节知识。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较为生动的情境创设,促使学生融入进具体性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二、问题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能够在思考中更为真实地体验数学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授“认识钟表”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会向学生展现钟表这一实物,并会引导学生观看这一实物,向学生提问关于钟表具备怎样的特点?的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够在笔者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考,说出自己所认为的钟表的特点。笔者则会根据学生所探究出的内容,向学生讲解时、分、秒等数学知识点,并带领学生识读钟表。这样,学生便能够掌握良好的数学知识,并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会向学生展现形状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事物,引导学生对这些事物进行思考,向学生提问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具备怎样的特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的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够自主性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进行认真的探究,说出自认为的探究结果。笔者则会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则因此能够更好地听笔者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多多向学生提问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发展,并促使学生增强自身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授“统计”这部分知识时,笔者讲完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后,便会开展实践活动。笔者会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班学生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问题提问,让学生能够将所获取的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有效的统计,并使得学生将所统计的结果制作成条形统计图。这种知识学习的方式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且能够使得学生与同龄人进行一定的沟通。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能够以积极且主动的态度参与到该实践活动中。在学生进行完统计后,笔者则会让每个小组展现他们的统计结果,并会对学生的统计结果进行合理性的评价,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本节所学习的有关统计的知识,并能够有效发展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重视丰富且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让学生的综合性素养获得有效发展,以此增强教师的数学教学质量。
综上,处在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刚接受系统性的教育,但是正处在基础知识学习的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所处的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通过应用体验式教学策略,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巩固好基础性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种红艳.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
[2]刘福凤.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