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山东省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省 滨州市 251700
摘要:面对教育改革的日新月异,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其运用数学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数学素养的提高,一些教师却萌生出无所适从的感觉。下面,笔者将从正确认识思维教学的内涵、有效把握思维教学的体系、克服思维的障碍、充分重视思维教学的创新性等方面出发,浅谈小学数学的思维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教学;内涵;体系;创新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教学”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数学课堂的必然选择。要将小学数学的思维教学落实到实处,首先要正确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教学”,把我数学教学的“思维化”的内涵,其次必须从小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坚持小学数学的学科立场,突显数学教学对学生成长的特殊功能,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正确认识思维教学的内涵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能逐步学会并运用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去观察、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数学相关数量关系;逐步发展会用一些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数学相关问题,并逐步学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发现和推理的一个渐进性过程。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是有一个从形象逻辑向抽象逻辑逐步发展的轨迹,小学生在低、中、高阶段的思维特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形象思维很发达,对事物的感知还大多停留在感性和直观的阶段,语言区域狭窄,对于数学知识的描述和理解还只能大多采用生活语言或者借助具体事物,缺乏数学语言的训练,但善于模仿。中、高年级学生在经过老师系列训练之后,能够利用初步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高年级小学生则应该已经能够初步理解体系化的小学数学,并且在经过系列逻辑思维过程后的结果。因此,思维教学不仅贯彻于小学数学教学始终,而且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特点也具有阶段性。
二、有效把握思维教学的体系
(一)抓住思维的起点
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帮助学生抓注思维的起始点是把握好思维教学的第一步。有一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有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愿望的方法。”
抓住小学生思维的起点,应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二)关注思维的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较多的是围绕知识就事论事,没有从形成学生思维模式的角度,去分析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更没有以此为基础,选择和运用现数学方法,造成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迟缓,学到的数学知识“惰性化”、“零碎化”。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技能,要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
比如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
三、克服思维的障碍
学生解题受阻是常有的事,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回顾,克服思维性干扰带来的弊端。有效的教学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的正确性。比如教有余数的除法,可在一课尾布置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交流。极富挑战性的思考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知识的数学活动中去。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反思数学问题本身有何特点。传统的应用题的答案绝大多数是唯一的,学生往往只满足于把一个答案找出来,不再进一步思考分析,探索解题规律和方法。设计结论开放的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平时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题中隐含的条件,谨防考虑不周,解题出错。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的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就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四、充分重视思维教学的创新性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新,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展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问题意识强,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倡导课堂讨论,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
现在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只创新性的学习,即在学习环境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真正把教学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的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笛卡尔曾经有一个期望,就是要将任何种类的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再将任何种类的数学问题化归为代数问题,最后再将任何种类的代数问题化归为单个的方程求解。数学家们善于或习惯于把什么都归结为数学关系,数学化成为他们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一般为特殊,化复合为单一,化隐蔽为外显的方法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教学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问题,善于抽象和概括,抓住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掌握转化问题的思维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活跃和发展其数学思维,增强其运用数学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J].神州,2017,000(035):162-162.
【2】蒋维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7,000(0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