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琴 魏秀珍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石洞小学 甘肃省 兰州市 730200
摘要:小学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上升期,其作业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见,在小学阶段,完善作业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不断更新作业的模式、内容,使其真正实现本身的价值。本文笔者以小学低年级数学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对多样化作业的设计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开放性;实践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面对枯燥的数学作业,常常缺乏一定的注意力和兴趣。如果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未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完成质量,这样也会间接地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首先应研究小学低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完善作业的内容,更新作业的形式,使作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效率,还能够使作业发挥出本身的价值,以此促进学生的认知得以完善,能力得以提高。
一、设计层次化作业,符合学识需求
每个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鉴于此,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并以素质教育观为核心,在设计作业时,将作业的内容与全体学生的学识需求相契合,且不能以“一刀切”的作业模式为主,而是设计出层次化的作业,同时,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给他们不同选择的机会,这样能够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并以此使他们在自我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以“克和千克”为例,在设计作业时,笔者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将作业的题目分成基础、拓展不同的层次,其中,基础题为必做题,是全部学生需要完成的,如:千克和克单位的换算、根据实际的物品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而对于拓展的问题实际上是应用性问题,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并给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例如:水果店运来葡萄和桔子,葡萄有9千克,桔子的重量是葡萄的3倍,葡萄和桔子共多少克?以上关于“克与千克”作业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识需求,还能够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有机联结,以此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前提,尤其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对很多事物还未形成思维定势,这时,教师应在设计作业时,将开放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这样既能够提供给学生创设性思考的机会,发展其发散思维,还能够以题设为出发点,强化他们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认识时间”为例,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笔者在设计作业时,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小明从镜子中看到钟面上的时间为5时35分,你知道这时是几时几分吗?通过类似这样的问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同时,建立在学生对时间认知的基础上能够塑造其想象意识。再以“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即:利用2、5、9、6这四个数字写出一个万以内的数,有的学生设计了最大的数字,有的学生写出了最小的数字,还有的学生设计了能够被3整除的数。通过学生写出的不同结果,能够看出通过这一开放式问题不仅巩固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还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强化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可见,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鉴于此,教师不可将作业的形式只停留在书面化这一维度上,而是设计一定的实践性作业,以此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还能够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此塑造其应用意识。
以“认识人民币”为例,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基本的认识和简单的运用,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其一,与家长共同设计人民币的活动或者游戏。具体的实践操作为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超市购物,以此认识商品签上的标价是几元几角。其二,你认识哪些人民币,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请和家长一起说一说、换一换。通过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作业作为教学的延伸,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作业设计的效度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鉴于此,教师作为设计作业的实施者,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来拓展作业设计的维度。实践证明,通过层次化作业、开放性作业以及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不仅符合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识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同时,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作业的完成过程,还使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提高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巩志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的有效设计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5(5).
[2]郑敏.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