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材料研读”,培育历史解释素养——以“材料研读‘夫用贫求富’”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陈玉林
[导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陈玉林  
        江苏省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  211417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大方面。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素养,它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修养、技巧或能力,历史解释素养也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进而形成、发展、培育起来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呢?本文以“材料研读‘夫用贫求富’”为例,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三目“盐铁专卖”的“材料研读”内容如下:
        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
        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共两句:第一句是现代文,其意自明;第二句是文言文,部分引用《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大意是:要想由贫致富,男人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女人靠刺绣谋生不如倚门卖笑。材料中两句的关系,既像是并列关系,即分别用现代文、文言文来表述当时的农民纷纷弃农经商的社会现实,又像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即现代文是论点、文言文是论据。研读问题是“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初看起来,似乎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置都很简洁精准,没有什么值得商榷、推敲的地方,但是细细揣摩、求证一下,发现问题所在。
        一、忌断章取义,宜完整引用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来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师教学,都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史料选择上,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者还是教材的执教者,常常会根据主观需求而去“选择”史料,即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本课的材料来源于《史记·货殖列传》,原语段为: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原语段最后两句“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的意思是:这就是说,经商是穷人发财致富的可靠途径。很显然,司马迁写作《货殖列传》时,将“末业”看成与农、工、虞一样重要,认为“末业”是“贫者”借以谋生活命、发家致富的途径,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材的编写者,故意或者是恶意省略掉了最后两句,选择的材料只是为了印证汉武帝时期农民纷纷弃农经商这一现状,而无视司马迁对“末业”的认可与肯定。
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不是正确的史料实证素养,故意、刻意,甚至是恶意的“选择”所谓的史料,是对史料实证素养的歪曲与亵渎。只有坚持正确的史料实证意识,完整引用史料,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二、忌曲解原文,宜尊重主旨
        本课材料来源于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教材注明为《史记·货殖列传》。本传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这十分明确而简要地道出了太史公写作本篇的动机与主旨。太史公认为,自然界的物产是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商业发展和经济都市的出现是自然趋势,人们没有不追求富足的。“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所以,他主张应根据实际情况,任商人自由发展,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生产与交换,国家不必强行干涉,更不要同他们争利。这集中反映了他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农工商虞并重,强调工商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肯定工商业者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突出物质财富的占有量最终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而经济的发展则关乎到国家盛衰等经济思想和物质观。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是编者在引用时省略的内容,此句的大意是:这里所说的经商末业,是穷人致富凭借的手段。贫者致富并不无固定的行业,而财货也没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领的人能够集聚财货,没有本领的人则会破败家财。太史公此言旨在鼓励人们通过不同路径来致富。研读的问题是“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编者意图是: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编者的观点是应“重农抑商”。这种观点或答案与《史记·货殖列传》的主旨大相径庭,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因为编者需要的观点是“重本抑末”,而列传的观点是“农工商虞”不可或缺,主张“农工商虞”并重。
编者引用材料的目的或意图,与原文的主旨南辕北辙。在历史教学中,肆意歪曲、篡改甚至是颠覆原文主旨的史料,不利于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三、忌误解时策,宜感知初衷
        本课的材料研读安排在第三目“盐铁专卖”。编者的意图是汉武帝出于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需要,实行盐铁专卖、重农抑商,从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改善国家财政状况,稳定国家经济形势,巩固大一统王国。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之时,已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听民自由开采,文帝即位后,仍是“纵民铸钱、冶铁、煮盐”,继续放任私人对盐、铁的产销。汉武帝为什么要一改汉初的做法而实行盐铁专卖、收回铸币权呢?因为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大规模地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天灾接连不断,致使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史记·平淮书》(“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与《盐铁论?错币(铸币)》(“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给出了明确答案,即从经济上看,诸侯豪强因“铸钱、冶铁、煮盐”而财力雄厚,富甲天下,而国家则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百姓穷困;从政治上看,诸侯豪强雄霸一方,无视国贫民困、朝廷号令,不利于中央集权、社会稳定。出台收回铸币权、实行“盐铁专卖”、均输平淮等政策,不等于是重农抑商,况且汉武帝取消“纵民鼓铸”的政策,正是采纳了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把私人经营的冶铁业、煮盐业等改由国家专营,并由孔仅、东郭咸阳、弘桑羊三人组成所谓的黄金搭档去实施,尽管后来的事实有点让汉武帝大失所望。
        研读问题的参考答案是:商业的发达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应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然而纵观汉武帝时的经济政策,我们发现尽管武帝时出台了“盐铁专卖”,但其并未否定“末业”,“盐铁专卖”与“末业”并不冲突。教材在此处安排这一材料研读,把“盐铁专卖”与抑制“末业”对立起来,实为不当。
        历史教学中,教者应全面感知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政策初衷,不能对当时的政策作简单化、片面化或者是非此即彼的解释,只有抱着“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才能尽可能的接近历史真相,进而形成相对正确的历史理解。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任重而道远。惟有坚持完整引用、尊重原文主旨、全面了解历史情境,才有助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
        
        参考资料: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2019.7重印).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2018.8重印).
【3】古诗文王:https://www.gushiwen.org/
【4】评“末业,贫者之资也”,蒋福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2010.1.16—22
【5】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孔仅/2303116?fr=aladdin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