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导入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陈洁
[导读] 新课导入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陈洁
        上蔡县第一初级中学 河南上蔡 463800
        摘要:新课导入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活跃课堂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觉得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环境之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 高效课堂 导入方法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导入是最首要的步骤。而课堂导入的好坏、恰当与否,往往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导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承上启下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可谓是温故而知新,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如在学习全面内战的爆发时,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接着老师豪情满怀地说“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尝一百多年的战争苦难,抗战胜利后举国狂欢!但是中国又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要么和平民主,要么打内战,如果你是当时的人民群众,饱受战乱之苦,你希望中国走什么道路呢”?“是的,和平民主是中国人民的心声!中国人民的愿望实现了吗?”“今天我们学习全面内战的爆发”。再如,学习走向战略进攻时,向学生提问“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序幕的事件?”学生回答“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接着引导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场由解放区引到国统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进而进行新课的学习。
二、图片导入,直观形象
        图片种类很多,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丹青等,都可直观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形象,给学生以活跃的视觉感应,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历史教学提供珍贵的素材。如在讲美国内战时,出示美国国旗,让学生观察:美国国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13条?星星的数目为什么是50+7?接着让学生在好奇与悬念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再如在上文艺复兴这一课时,给学生出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并轻轻地描述:这是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最后一次晚餐时,对他的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最后的晚餐》表现的正是这一刹那12位门徒的表情!接着要学生通过观察,描述12位门徒的神情。在学习爱憎分明的表达中,教师告诉学生这幅丹青是称道了殉道精神,拷打了叛徒行为,从而默示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于是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新课文,来解决心中的疑问而开始新课的学习。
三、诗词导入,学科渗入
        诗词说话精辟、活跃、美妙,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气氛,提起学生的学习乐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丰满的情感投入课堂学习。如讲述丝绸之路时,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前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年夜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事后尽开颜。”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这首气势磅礴意境中进入新课学习。


四、故事导入,轻松乐学
        故事可以缓解压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经常用一些趣味性强的短小故事,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兴奋剂。如在讲述古代希腊时,“木马计”“ 马拉松长跑”的故事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不少的趣味性。如讲拿破仑帝国时,可以讲“雾月政变”“ 滑铁卢战争”,一会儿就能把这位具有传奇色彩,同时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推到学生面前,由此进入新课教学,让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氛围中学习。如讲秦汉文化时,讲麻醉药发明前的残忍、残酷手术故事,学生才能体会科技发明的重要性。
五、影视导入,再现历史
        影视作品不但直观形象,而且有强烈的震撼力。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血战台儿庄》的片段,在学生被惨烈的战争场面所震撼时,提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什么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如讲述鸦片战争时,先播放《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 销烟”的历史片段,指导学生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林则徐禁烟而引起的?让问题紧扣学生的心弦后,进入新课学习效果会很好。
六、悬念导入,激发求知
        学贵有疑,有疑才会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可设计下面的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德意日法西斯处处侵略,攻无不克,但最终仍是惨败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作战不勇敢了,仍是他们装备不精巧了?今天,就让我们来配合进修这一课” 。再如讲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关于科学家,我们已经知道不少,人们也力争按照科学家的贡献,来定夺其中的最伟大者。美国曾经邀请50多位在全世界受到尊敬的科学家,选举有史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在全数选举名单中,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呈献在每一份名单上,而且很多年都名列榜首。同学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一同走进科学的殿堂,去领略科学巨匠的风采”。学生的好奇心被撩拨,会迫不及待进入新课的学习。
七、成语导入,言简意赅
        历史教科书上有很多成语典故,用在教学导人中效果颇佳。如围魏救赵、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闻鸡起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三顾茅庐等。
八、节日导入,独具匠心
        中外历史上有很多非凡的日子,把它们作为导入的引子,别有风味。如中国历史上,用五四青年节引入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学习;7月1日建党节引入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学习;用7月7日中国人对抗日战争纪念日,引入对“抗日战争”的学习;用8月1日建军节引入对“南昌起义”的学习;用10月1日国庆节引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在世界史上,用5月1日国际劳动节引入对“巴黎公社”的学习;用7月4日美国国庆节,引入“美国内战”的学习;用7月14日法国国庆节,导入对“法国大革命”的学习;用12月25日圣诞节,导入对“基督教”的学习等等。
除上述几种导入体例外,还可采用现实联系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联想对比法、创设情境法等体例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但无论用什么样的体例导入都要注重:所用体例和材料要合适教材内容,要与课文内容或历史事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体例要矫捷多变,不同的内容要选用不同的体例;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说话要精练等。
总之,历史教学导入新课,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它、运用好它,充实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把历史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使之魅力无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