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习惯的探究——以小学数学一年级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周丽辉
[导读] “习惯”就是一个人经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行为、方式和风格,有好坏之分
        周丽辉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凤埔中心小学
        摘要:“习惯”就是一个人经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行为、方式和风格,有好坏之分。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培育其综合素养;不良的学习习惯则会危害学业,甚至生活,由此可知养正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还未接受正规教育,一切还处于空白,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如何培养成为了教师们探究的话题,也是本文即将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课程;学习习惯
        笔者刚刚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时候,就发现了学生们有很多学习习惯,如喜欢提问、愿意参与、对教师“言听计从”等习惯,也存在着喜欢在书本上乱画、不做课前预习工作、不注意听讲等习惯,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对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了教学重点之一,旨在纠正不良习惯,发扬光大优良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具体如下所示:
        一、深化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感,愿意听教师的话语、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也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这是学生自身具备的良好学习习惯,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深化。当然,除了借助学生自身的优势外,还需要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教法,筛选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打造趣味课堂,让学生寓教于乐;多鼓励学生,少批评学生,让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收获的乐趣。
        如,在学习《分一分》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深化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笔者引进了竞赛机制,要求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好桌子上的散乱的粉笔、课本、抹布等物品,按着自己的意愿做好分类,竞争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大家踊跃参与,积极表现,课堂教学氛围良好。再如,学习《认识100以内的数》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带领学生数数,引发了学生的争相模仿,从一数到一百,顺序多变、次数频繁,加强了学生的记忆,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学到《认识图形(二)》这一课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即为同学们准备材料和道具,为他们提供了动手剪裁图形的机会,以期让其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图形差异与特色,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再如,学习《认识11-20各数》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引进了绘本教学法,借助《世界上最帅的猪》这本书籍教会大家多种数1—20这些数字,还教会了大家一个人生哲理:拥有智慧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帅的!因为绘本融合了故事、图画与知识与一身,能吸引学生的眼光,符合学生学习口味,因此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拥有积极参与课堂的良好学习习惯,于是想尽办法加以深化,或借助竞赛机制或教师带领或者组织实践活动,亦或是引入绘本教学法,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理解范围、契合学生的口味,因此能达到深化的效果,值得肯定。
        二、纠正学生不善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倾听比听更深一层,不仅要求学生过耳朵,还要求学生走心,而在现实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受限,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所诱惑,不仅做不到倾听,甚至连听都实现不了,阻断了教与学的桥梁。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学习习惯,要不厌其烦地说,有针对性的练,还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逐渐养成学生听、倾听的好习惯,提升其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元、角、分》这一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说出人民币的单位;学会人民币之间的换算率以及正确使用方法。

在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学习兴致,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学们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小声说话、东张西望、发呆等情况陆续发生,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还干扰了笔者的教学情绪,为此笔者进行了“说教”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还发挥了学生的力量制定了监督制度,即同桌两人为一组,组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防止对方走神,当然,这些是在不影响自己听课的基础上实施的。除此之外,笔者还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包括榜样效应法,即在课堂上表扬倾听习惯好的同学,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荣誉感,形成个体带动整体的效果;随时点名法,故意叫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回答问题,答对给奖励,答对就要接受惩罚,在奖励和惩罚中强化学生的记忆,养成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传声筒游戏,即前一名学生传话给后一名学生,该学生再传话给下一名学生,以此类推,直到小组末位的学生大声讲出听到的内容,这个活动需要团队合作,每个成员都要态度认真,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在上述活动中,同学们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学习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值得肯定。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发现了班上的学生存在着不注意倾听的还习惯,于是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来纠正学生这一习惯,效果显著,值得学习。
        三、培育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每个环节、每句话都隐藏着数学因素,都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小心揣摩才有可能学好、悟透。然而,一年级的学生存在从众心理,没有独立意识;且容易相信教师和书籍,没有质疑精神;思考不深入,没有正确的方向等等,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重视学生思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养成其勤思考、善思考的好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首先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思考,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很多时候教师会“代替”学生思考或有班上极少数学生“引导”着大家思考,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他人的成果,跟随了他人的思路,自身却没有任何收获,没有任何提升,因此教师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课内容时,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包括“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在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凑十”,而不是“凑五”这一困惑,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外,还应该想法设法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或借助多媒体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思考;或借助问题技巧,语言简洁,问题有指向性,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亦或是教师贯彻赏识教学理念,无论大家说出怎样的话语,提出多么“怪异”的问题,都要给予肯定、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主动性。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同学们一定会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意识到要想学好数学学科,学生就需要有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无论是新问题,还是旧知识,都能提出问题,产生质疑,检验“真理”的可靠性,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好、学透数学课程。
        综上,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教育要从小抓起,习惯要从小培养,且知道学习习惯对学科教学工作的影响,因此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一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进行了一番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如上所示, 以期能为教育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学生真正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刚.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2]崔永明.注重细节培养习惯[J].甘肃教育.2013(04).
        [3]王卫鑫.重视关键阶段抓实养成教育——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8(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