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锦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新店乡中心学校663204
摘要: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在地理学科中,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解读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使学生在读图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进而推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围绕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意义及要求
地理是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认识自然的学科,且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有序开展,地理教学目标和任务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在此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了解学科本质,把握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导他们学习和探究。同时,关注地图教学模块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引导方法,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将文字、图形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解答,进而更为高效地吸收知识,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助力其综合素质发展。
1.组织地图教学活动的意义
1.1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文字而言,地图更加直观和形象,能够将具体的地理事物准确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观看获取相应的信息,有利于不断简化其理解知识的过程。因而,教师在组织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时,可以合理运用地图教学,以此帮助学生记忆更多地理事物,使之发散思维,将具体的图形和抽象的理论相结合,进而得出更为完善的结论,有助于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使其在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乐趣,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
1.2发挥整合性,培养学生空间思维
地理地图虽然是一种平面图形,但是却可以借助不同的符号构建出空间感,引导学生以立体的眼光看待所学知识,进而推动其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初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需要合理发挥地图的优势,将各种知识浓缩到一幅图上,以此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增强学生兼顾全局的意识,并使之将所得信息串联起来,结合已知的理论进行解读,进而顺利解决相应的问题,由此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在实践应用中提升其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运用地图教学的基本要求
2.1普及地图图例,辅助学生从图中获取各种地理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图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图例,只有这样他们在读图过程中才能更加准确地抓住关键信息,再据此展开分析。为此,地理教师可以先根据所讲知识对地图图例进行分类,如在讲解地势、地形的内容时,可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山脉、河流、等高线、断崖、山顶等事物的图例符号,并展示相应的地图引导学生对照记忆,而在讲解气温的相关内容时,就要指导学生记忆等温线的表示符号,之后还可以在讲课过程中随时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以便促使其在反复训练中掌握更多图例知识,进而在读地图时能够获取更为完善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地判断。
2.2指导学生画图,加深他们对于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
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同时,初中地理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深他们的印象,使之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更加高效地记忆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指导学生绘制各种地理简图,确保轮廓相近、地理事物的位置相对准确即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给出空白地图,再展示一些资料,要求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将地图补充完整,从而使他们学会将具体的文字转化为图形语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画图能力,为其之后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3重视拓展延伸,增强学生应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地图辅助教学时,教师还要注重拓展延伸,使学生结合地图来归纳所得信息,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建议,进而不断强化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展示本地的地形图,并标注重要的建筑物、主要的交通线路图以及本地蕴含的矿物资源,然后要求学生立足整体分析,在哪个地方建立矿产企业比较合适,或是从自己家出发,到哪个地方购物更加方便,还可以结合当地旅游景点的位置给外地游客设计一条经济、适用的路线,从而在拓展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有助于切实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3.结束语
地图是一种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初中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关注地图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提升该模块的比重,同时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断优化地图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便有效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引导他们将地理符号转化为具体的理论知识,化无声语言为有声,从而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小芬.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作用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8(A3).
[2]李迎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