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凤
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镇中心初中 江苏 扬州225800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使得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师心中不断深入,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理念中的重点学科也被人们所充分认可。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体育教师,要认清做好体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从而拿出为学生着想的教学态度探析可行的方法,以求能够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直观情境;游戏活动;竞赛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学校也开始对体育教学引起了重视。基于此,作为一名身处其中的初中体育教师,也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以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体育知识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求呈现出精彩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设直观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教育领域中的资源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丰富,但是其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并不常用,所以很多体育教师不认为创设直观情境对改善教学质量所帮助,其实不然。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不能将体育教学局限于课堂之外,也该有意识地开展室内教学,从而以直观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达到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学生“三步上篮”这一动作时,我选择了在课堂内展开教学活动的方式授课。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讲解了篮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播放了“三步上篮”的视频,此时充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通过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操作,为学生分步讲解并慢速演示了正确的三步上篮动作,同时提出了需要学生注意的地方。又以多媒体技术播放了连贯性地动作示范,让学生进行思考。之后,我对学生讲述了下一节室外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知晓了马上就能上手进行三步上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到了参与体育课堂的快乐。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避免了真人演示动作的不规范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打下了基础,顺利帮助学生掌握了三步上篮的理论技能,切实达到了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开展游戏活动,诱发学生锻炼动机
游戏活动经常出现于体育课堂之上,但有一些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较深的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游戏的作用,认为游戏是在耽误学生学习。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体育教师,要摒弃掉旧式教学思想,开展能够诱发学生锻炼动机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热情,力求实现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例如,在带领学生做“斗鸡”游戏时,首先,我带领学生围绕操场跑步,指引学生做了放松肌肉的活动,进而对学生讲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我为学生叙述了“斗鸡”游戏的规则,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对抗,同时也帮助学生做好了安全措施。之后,我以吹哨的形式,让学生以愉悦地心情参与了此次游戏活动,通过巡视对学生进行了指导。最后,我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做了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交流了得到的活动收获。这样,我通过开展游戏活动,诱发学生锻炼动机,提高了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灵敏、协调的素质和上下肢力量,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充分实现了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通过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竞争能力
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体育项目都会出现在竞赛当中,而竞争能力是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生活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可通过竞赛活动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刺激学生的竞争心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进而提升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学生足球技能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今天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脚内侧踢和停球技术。”进而带领学生做了热身运动和放松肌肉的活动。然后,我为学生指导了这两项足球技能,使学生了解了掌握这两项技能后也会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发展。之后,我将学生划分成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之中相互练习,进而组与组之间进行足球技能的竞赛。最后,我对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做了评价,让学生交流了在竞赛活动中的感受。这样,我通过竞赛活动展开体育教学,培养了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以及密切配合的集体注意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竞争能力,高效达到了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明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实施可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实现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鑫.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2)54+57.
[2]王建辉.合理指导活动游戏 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