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婧
郴州市第四十四完全小学 423000
摘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其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锻炼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此时激起学生的识字兴趣,并结合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加强学生的识字效果。本文从小学低年级入手,讨论了识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低年级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科,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的意义,并最终学会应用语言文字的渠道,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理解奠定了学生理解和应用的基础,教师在学生的识字阶段也需要做好铺垫工作。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需要保证设计的课堂是充分吸引学生的,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趣味性,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识字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和实践,现将教学经验整理为以下内容:
一、融入有趣活动,提高学生记忆字形能力
无论何时,兴趣都是引领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学生对识字的兴趣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或教学方法的优化,或实践活动的引入,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强学生的识字兴趣。具体来讲,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多变的教学活动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绘画、猜谜、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将庞大的识字量融合在有趣的活动中,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投入足够的关注,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例如,《曹冲称象》中的杆、秤可以采取“加减法”的方式记忆,组织学生利用汉字的结构减轻认字的压力。“杆”字可以用减法拆分为“木”和“干”,“秤”字可以拆分为“禾”与“平”。除了可以采取减法将汉字变得简单,也可以出示汉字让学生做“加法”,促进学生在了解字形的基础上记忆汉字。同时,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可利用汉字的音、形、义组织画一画和猜一猜的游戏,在识字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常见的猜谜语的形式。教师结合具体的情境为学生创设识字的环境,并借助具体环境中可能出现的汉字组织学生记忆汉字的字形,如在学习“海”字时,组织学生围绕“每”字找到与“每”相关的字,梅、海等字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学生脑海中。
二、反复练习,巩固学生识字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遗忘规律,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遗忘,或者将形近字和同音字记混,为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生字和生词在反复的应用中得以巩固,在具体的情境中会体现出其具体含义,教师利用汉字或词语组织学生复习,在巩固中学会灵活应用。
例如,《树之歌》这篇课文中涉及很多树木的生字,学生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容易将生字记混,教师就可以以“木”字旁为例,组织学生开展“识字大擂台”的活动,比比学生的识字量。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木”字旁卡片及示例,说出更多的“木”字旁的汉字,完成组词,并说出完整的句子。既可以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汉字,组织学生完成重复的记忆性工作,同时还会有学生提出很多生字,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组织学生利用归类的方法记忆汉字,比如“扌”的汉字大多与手的动作相关,“犭”大多与动物相关,这样的记忆方式能够让学生记住汉字的含义,也能够拓展学生的记忆容量。
三、借鉴传统读物,丰富识字渠道
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强调识字教学的重要性,笔者为拓展学生的识字途径,让识字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于是决定借鉴传统读物渗透识字教学。通过实际的教学效益对比,发现学生在阅读课外传统读物的过程中会接触很多生字生词,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询问父母的方式可以得知生字的读音,笔者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了传统读物阅读方式的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识字环境。
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会不可避免地接触《百家姓》《三字经》等读物,即使学生遇到自己不认识的生字,也会顺着读音读出来,其朗朗上口,是学生接触汉字的良好渠道。笔者同样组织学生在课下阅读《百家姓》《三字经》等读物,但并不只是要求学生会读或背诵,而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整理出课外传统读物中的生字,整理到本子上并写明自己的了解途径。比如,学生在阅读《三字经》的过程中,不认识“择邻处”中的“择”字,在查阅了工具书之后,就可以将“择”字写在本子上,并标注其具体意思以及常见的词语。为增强学生整理生字的成就感,笔者还会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生字,在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对生字的理解。
总之,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反复且不枯燥的练习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记忆效果,并通过课外传统读物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让课堂中的识字活动延伸到课下,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芳芳.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2015(04):171+174.
[2]王艳红.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高效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