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广云
盘州市羊场乡中心小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 553521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所有必修课程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对学生来说离生活较远,且具有抽象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知识点比较深奥、繁杂,授课形式对学生来说也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平平,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深。本文从立足现状,解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性教学的意义;转换观念,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检验小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性教学的成果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开展趣味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趣味性教学;小学课堂
小学阶段需要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原因在于,能从小培养学生遵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道德习惯,在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虚席环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三观价值取向。而理论性的教学一般来说都是枯燥、繁杂的,对于好奇心强、性格活泼的小学生来说,一般的教学措施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有所获,教师需要采取趣味性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和天赋,帮助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立足现状,解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性教学的意义
之所以在小学之际便为学生设立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因为小学是学生正式、正规接触教育的起始阶段,此时学生开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还在摸索、初建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好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虽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法律知识意识和社会常识,但是内容比较生涩难懂,授课形式也比较枯燥沉闷。
例如,在“美好生活哪里来”一单元的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美好、安宁;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理解能力设计有趣、好玩的教学互动,带领学生“了解农作物种植和生产的艰辛”、“了解农作物的种类和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等趣味性教学,让学生能学有所获、所感,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
二、转换观念,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趣味性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选择让学生以“听”和“记”为主,把学生当做不需要独立思考的个体存在,教学方法上也主要以教材、课堂说教式教学道德与法治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泛泛而谈的空洞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在无形中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情绪。
因而教师需要转变固定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动者,利用有趣且实用性强的游戏互动环节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去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究心理,通过真实有趣的案例向学生讲解、阐述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
例如,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一单元的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以此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增强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和信服度。
三、因材施教,检验小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性教学的成果
每个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感知点是不一样的,所擅长的也不相同,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根据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能力、个性特征,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制定不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一味的理论知识学习很有可能让学生沉浸在良好的自我以为中,看不见自身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不足之处。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不断的进步,学会多角度的思考、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应该适当的组织学生举办道德与法治知识趣味性教学成果的分享、探讨活动。
例如,在“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一单元的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索社会文明和生活,并将其记录下来,向其他学生分享、交流,在带有良性竞争的探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等知识点,在彼此的合作、交流和竞争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点理解的不足,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巩固、丰富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成果。
根据上文的陈述、探讨可以得知,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立足现状,解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性教学的意义;转换观念,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检验小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性教学的成果几个方面的趣味性教学措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天性,改善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49+51.
[2]姚相卫.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感悟[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文集(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