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艳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715399
摘要: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对其做好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的同时,努力提高其思想品质,促进其实现综合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责任和使命。而立足实际,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相应的应对措施,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和重要途径。为此,本文综合文献资料、理论分析、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就此问题开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一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以及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一线教师有必要就此问题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是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高
在升学考试的教育大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地位往往位居巨大主要课程之后,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对其重视程度都不够高,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不高,而且不能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认知观,在此状态下,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是形式化、模式化严重,整体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教师们经常用到的方法就是照着课本讲,以课本案例为主,勾画考试的重难点,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画线分析课本案例。在下一次上课前抽取学生背诵上节课的重点知识,这样单调、枯燥、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如何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二、解决问题,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策略
1.更新观念,加强重视程度
众所周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际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更优质的教学效果。首先我们就需要加强对其重视的程度,更新传统的、滞后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其重视的程度。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将道德与法治是“副科”的错误教学理念更正过来,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这一课程,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第二,树立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寻找教学的突破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展开提供必要的指导,促进其实现价值最大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第三,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师、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去学,去研究,去探索。
2.以生为本,落实多样方法
当今时代已经诞生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情境教学、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联系生活、分层教学、实践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去,能够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有助于学生获得更优质的学习效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学生需要的、喜欢的,对学习有帮助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更优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的真正获得。
3.紧随时代,提高个人能力
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非常神圣的,而且不论是任何教学方法的落实,教学模式的应用都离不开教师这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在展开实际教学活动时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立足实际,从多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学习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心理辅导等多样化的知识和内容,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做新时代的新教师;第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师表,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成为学生的榜样;第三,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明确奖惩机制,以此来对教师进行有效的考核、督促和引导,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通过对自身多年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结,我深深的感觉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其重要性更是日渐突出。但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方法单一这两大问题仍旧存在,亟待解决。而本文给出的更新观念,加强重视程度;以生为本,落实多样方法;紧随时代,提高个人能力三个策略是个人认为比较有效、可行、实用的三个策略,不够完善和具体,在日后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还会继续为之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戴建华. 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现存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10.
[2]张丽.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