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
山东聊城第六中学 252000
摘要:师生互动,简而言之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体现在方方面面,最主要的就是在课堂上的交流。课堂作为重要的课程教学载体,师生互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点比较琐碎、理论性强,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互动,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为此,本论文结合笔者相关的教学经验,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师生;互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以及时代的变革,传统以来的课堂多是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这一单向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引领学生们的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过渡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那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就很重要,因为互动才能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引领学生们更好发展。
一、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重重保护之下,学生们宛如是温室之中的花朵,许多孩子缺少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的机会,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比较差。在初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生生互动的一个有效方式。
例如,教学部编版七年级“敬畏生命”,在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时,与其教师在那一直说,不如让学生们合作学习,一起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这一句话的内涵。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生命至上”是告诉我们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其次,很多人忽略了这句话的另一层内涵,那就是“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我们要珍爱他人的生命。”通过生生互动,在小集体的范围内有助于推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切磋、互相倾听、互相激励等等。借助这一开放的、集体创作、共同进步的学习方式,可以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启迪学生们的智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是教学方式,它在教学步骤上尤其自己的一些独特之处。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时,一定要注意将任务说明白,合理划分时间,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小组合作的任务,知道具体要思考的问题。
二、设疑激思,激活课堂
在课堂中设置课堂提问环节,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的脚步,让整个课堂学习更高效。而且有探究价值、有深度、有层次的提问,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力,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例如,教学人教版“青春飞扬”中“成长的渴望”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增加学生们的感理解和认知,我们特别为学生们讲述了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林清玄是如何成功的一个案例。当学生们听完故事后,深有感触。此时,教师为了深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深度思考,提出了思考问题:1.林清玄的成功是因为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2.你的青春梦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让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问题发出之后,学生们开动脑筋进行了思考。在如此开放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不同的观点互相启迪,再加上最后教师的点评、引导归纳,在“探究与分享”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把握了这一知识点。青春最美的样子是什么,飞扬的青春是怎样的风采?由这一人物的生平我们去鼓励学生们规划自己的青春路径,思考自己如何走过青春之路,有利于生活教学主题。
三、巧用技术,增强互动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虽然经过了发展,但是还不成熟,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有意注意时间较为短暂,理解抽象问题比较低效。然而,本课程的知识又多是理论性的,单纯的说教很容易让课堂枯燥,要想最大程度集中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减少单纯说教的枯燥感,我们不如巧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功能,打造一个形象生动的课堂,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例如,教学部编版七年级“敬畏生命”,本课教学目标在于引领中学生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培养他们树立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以恰当的方式珍爱他人的生命,善待身边的人。在教学导入环节,为了引发学生们对于“生命珍贵、生命易逝”的重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小段视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很多人死于战火之下,众多家庭失散,很多人被迫远离故乡到其他地方谋生存……同时,还可以展示另一段视频作为对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每逢清明祭祖,人们来到烈士陵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寄托自己的哀思和崇敬之情。通过两段视频,向学生们传达了大量的信息,图文并茂的内容直接刺激了学生们的视觉感官,此时我们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对逝者始终怀有尊重、敬畏的情怀。”教师由此导入本课,带领学生们一起去探究这一方面的话题——敬畏生命。
四、课堂交流,活跃思维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是机械的读写背书,更需要互动和交流,而往往正是这些交流和讨论,才能够帮助学生们打开自己的思维,从而深入地去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主旨,帮助学生们攻克教学的难点。因此,针对某一知识点特别是一些名词的学习,我们可以设置生活化的交流环节,发散写生想象力,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从而卫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良好土壤。
例如,教学部编版七年级“学习伴成长”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对“学习”字形的解读,来帮助学生去深入理解学习的内涵,在讨论与思考过程中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学习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在解读“学习”的内涵过程中,我们可以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带动学生们去运用自身的经验加以辅助理解。如在黑板上写出“学习”两个汉字,请学生们思考:我们祖先创造这两个字的时候,想表达什么?学生们基于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老师对学生们的见解鼓励与肯定,对于不同意见予以保留和尊重。随后,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学习场景”,如看课外书、主动去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学习好的经验、学会独立自主等等,引导学生们去谈一谈“学习从古代发展到如今,在现在的生活中学习有了怎样的变化?”在这样开放性的交流中,学生们不仅仅懂得了“学习”分为“学”“习”的内涵,学是知识的训练,习是指实践,学习是学与习相结合的道理。在结合生活的分享中,学生们发现学习的内涵是广阔的,学习课外知识、学会奉献、学会承受等都是“学习”,生活是个大课堂,是我们学习的地方。由此,借助谈话我们培养了学生立体思维的能力。通过对学习的解读,也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师生互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生生互动、设疑激思激活课堂的气氛、巧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上的互动效果以及注重课堂交流活跃学生们的思维。我相信,通过师生互动一定可以引领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下可以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达到开发智慧、增长知识、拓展思维、提升素质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道德与发展素养。
参考文献:
[1]罗训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230-231.
[2]车俊龙.浅谈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才智,2018(34):175.
[3]朱文霞.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