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数运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付进平
[导读] 小学数学学科中,小数运算作为整数运算学习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浅谈小数运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付进平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八里湾镇咀头九年制学校741200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中,小数运算作为整数运算学习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是小学阶段运算中至关重要的系统知识点。但目前,小学运算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与思维的发展,导致小数运算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本文笔者对小数运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小数运算;算理算法关系;笔算能力;运算习惯
        小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此外,基于学生对整数运算知识的学习,他们能够在解决小数运算问题时产生知识迁移,进行类比,进而有效解决小数运算问题,并能够强化自身的计算能力。但在目前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设计教学重点时出现偏移,导致他们难以真正掌握基础知识。这一现象的产生对学生学习小数运算相关知识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应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调整教学,使教学能够适应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灵活解决小数计算问题。
        一、小数运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算法,轻算理
        课程目标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生对知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但有些教师在小数运算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其中,最明显体现在教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过程中体会小数运算的算理,但缺少的一点是对计算方法的概括。还存在一些教师只是重视方法的使用,并一味地将计算方法灌输到学生头脑中,造成学生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进行练习,使他们难以理解小数运算的原理,进而出现了许多知识的漏洞与错误。可见,只重视算理过程是不可行的,而只重视算法,忽视算理的引入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将算理和算法进行有机联结,使学生从体验中掌握算理,明确算法,这一问题始终是教师需要重视的。
        2、重简便计算,轻基本运算
        目前,在小数计算教学时,教师常常把简便计算方法传递给学生,而忽视基本算法的引导,造成学生一味地使用简便计算方法,而削弱了对基本运算方法的掌握。此外,当学生掌握了简便计算方法,虽然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利用这种解题技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度与速度,但容易使他们产生思维定势,并惯性地利用简便计算解决任何问题。与此同时,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他们在其他题目的练习时,往往只是内化了简便计算的方法,而逐渐地忽视了基本运算,则容易使他们对题目产生混淆,并使他们对基本运算的掌握顺着逆向发展,从而使简便计算与基本计算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3、重结果,轻习惯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颇深,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计算结果的反馈,而忽视学生计算的过程,这样一来,教师便难以实质性地体会到学生思维是否具有偏差、书写是否规范等问题,同时,也使得学生再次计算时“反复出错”。长此以往,学生在小数运算的过程中则会摒弃理性思维,发挥感性思维的作用,进而难以产生理性判断,并产生一种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这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也具有不利影响。由于学生不能辨别具体的思维偏差在何处,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困难,由此可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二、小数运算教学的应对策略
        1、正确处理算理与算法关系
        算理与算法是数学本质上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其中,算理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而算法是计算的方法、法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统一的关系。根据对小数计算教学问题的分析可知:算理与算法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算理的产生,再逐渐融入算法便能够保证学生在小数计算中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快捷的操作方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算法虽然规定了方法的正确使用流程,但不能模仿,而是要建立在算理的理解之上,灵活使用算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数运算的学习目标。
        笔者在进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中,首先以算理为导向进行生活化案例导入,让学生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小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出:“小明买了两本故事书,其中一本书价格10元,一本书价格为20元,则这两本书一共花费多少钱?”。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进而能够使他们结合自我认知解决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小花买了两本故事书,其中一本书价格10.25元,另外一本书价格为16.23元,则这两本书一共花费多少钱?当学生遇到这一问题时,难以运用整数相加减的知识将其解决。随后,笔者鼓励学生类比整数的加减法深入思考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运算,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通过类比整数的加减法法则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运算并验证,则使他们正确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进而使两者有机结合并作用与课堂教学中,以此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2、各种笔算能力均衡发展
        在解决小数运算问题时,往往运用分配律、结合律等性质后会使得计算的过程变得更加简便,或者运用竖式基本运算方法会使问题得以解决。可见,各种笔算技巧是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训练学生的各种笔算能力,旨在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均衡发展,这样一来,既能够帮助学生在基本运算的基础上提高简便运算能力,还能够使运算能力真正形成。
        如问题:“3.52-2.5-0.5”,面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观念是把2.5与0.5相加,然后用3.52减去3得到0.52这一简便运算过程。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在进行讲解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以上的简便算法,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础运算予以解决,以此使学生熟练使用这两种方法。可见,调整好简便运算与基础运算的教学比重,能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全面发展,避免了思维偏差现象的发生,此外,重视简便运算与基础运算的比重,还对学生各种笔算能力的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计算习惯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养成的,它能够推动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转变,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良好开端。因此,教师应在小数运算教学中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而不只是结果的反馈,以此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样一来,不仅对小数运算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将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迁移到其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如问题:“2.3+3.3-2.3+3.3”,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经常出现“2.3+3.3-(2.3+3.3)=0”这样的类似错误。当学生将错误反馈出来,笔者便能够及时发现部分学生产生的类似问题。之后,笔者在解析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使他们看清楚数学符号,并且引导他们在运算后养成及时验证的习惯,以此保证解题方法的正确性。由此可见,重视学生验算行为的积极产生能够给学生更多反思的机会,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错误之处,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小数计算的正确性,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综上所述,小数运算作为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知识之一。在这一模块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这一知识点的有效教学,及时分析小学生在小数运算中出现的问题与产生的思维障碍,以此为出发点来调整教学的重点与策略,并将行之有效的方法落实到教学中,这样能够使学生领会小数运算的基础原理与法则,同时还能够在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国飞.借"题"发挥,提高小数运算能力[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4):43-45.
        [2]邓俊才.夯实基础,提高小学生小数计算的准确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1):93-93.
        [3]钱正英.小数运算,怎一个"点"字了得[J].教师,2017(6):9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