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誌宝
福建省福清市融侨小学
【摘要】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依照教材内容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来组织开展具体的说理活动,其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具体辩论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既要借助说理活动的组织开展来养成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借助说理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说理活动 认知力 具体方法
就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说理活动在组织开展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对一些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因此,很少针对学生针对学生数学认知力的培育来展开专项的说理活动,进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对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进行记忆,但是对于数学现象背后存在的“为什么”的问题并不了解,其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鉴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一、用实践操作,养成观察能力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组织开展说理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辩论进行发现数学教材当中所存在的一些数学规律,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度。而切实做好数学探究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工作,让学生对自己所观察和搜集得出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并着重在课堂上分享和进项简要的阐述和说明,其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观察的有效性,方便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让学生在思考和辩论的过程中提高了汇报交流的有效性。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既要多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组织开展具体的说理活动,又要在说理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尝试去养成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当中,起初,教师可以利用一枚硬币让学生试着猜一猜硬币在抛出之后落在地面上会有哪几种情况出现,比如,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入本节课的学习。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就“硬币的正反面,设计一份记录单,在投掷前先填写是正面还是反面,然后进行验证,这样重复20次。利用自然观察法为主要的观察手段,着重对本次实验的过程进行观察,并将本次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从而发现并找出其中所蕴含的规律性。最后,教师还可以就本次硬币投掷实验的内容,组织开展一次具体的说理活动。在本次活动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说一说自己在参与硬币投掷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变的。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感悟掷硬币是一个随机事件;接着感悟在投掷硬币中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只有这两种可能是不变的,但是每次投掷正面或者反面朝上是变化的,感悟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成效。
二、以数形结合,发展抽象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借助说理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其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在思考和辩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借助说理活动的开展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却很少针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育和发展来组织开展具体的说理活动,进而导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直偏低,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升和发展。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应该尝试借助说理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以此来提升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成效。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一课的教学当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12×5=60、18×3=54”等一些练习题,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这些练习题当中各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比如,12×5=60,60÷12=5,所以,12是60的因数,而60是12的倍数。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就“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具体的说理活动,让学生分小组来进行思考和辩论,着重在辩论的过程中去找出求一个因数或则倍数的方法。比如,12的因数有1、2、3、4、6、12等,而24的因数则有1、2、3、4、6、8、12、24等。接着出示线段,将12和24的因数通过线段表示出来,将数字赋予图形,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一个数的因数最大是本身,最小是1,以及一个数的因数跟本身的关系。接着找出2或3的倍数,数量由小及大,线段由短变长,那么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本身,以及没有最大的倍数,水到渠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相信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考会切实使得抽象思维的提升和发展。
三、借盲点问题,迈动逻辑思维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想要切实发挥说理活动的作用,其不仅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点,并学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进步。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学生能否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顺利完成推理并能自如表达。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应该多借助说理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来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新授课中,多数教师在课文中“”以及“”
这两方块内容未作解释。
盲点问题:其中的“还可以写成”这小段语言并未对其做任何解释,然而这个“还可以写成”确实本节课让孩子感到困难的地方,孩子们会带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还可以写成0.3呢?这个结论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同样教师在教授
孩子这块内容也会存在这个问题,更有甚者会有疑问“难道小数的出现都是要依托分数为载体出现才行?”,“如果这样为什么不用分数进行表征?小数的产生还有它的必要性吗?”且“小数和分数能否独立平行表征?”等等这类问题随之出现。
迈步策略:在本节课教师可以以“0.3”元为例(如图3示),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可以推出3角=0.3元,3角从分数的意义来说可以抽象到元,也就是3角=元,这么一来,利用“a=b,a=c,所以b=c。”等式的传递性,推出0.3元=元,进而揭示了小数的几何意义,再通过多元表征(如图4示),更能让孩子理解小数的由来和意义。
,其他学生不仅可以对正在阐述的学生进行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还可以发表不同于前面学生的观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成效。
四、以核心问题为驱动,提升数学认知力
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里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多么简单而又深奥的总结,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那么这样的课堂必将是高效的。因此,“核心问题”的提出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如《平行四边形》一课,师问:“这节课,你想学习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哪些问题?“以问导问,孩子们提出了:①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②”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③怎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④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⑤怎么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等问题。教师只需较短的时间便可准确地把握”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而又不知道什么“,真实地靠近学生,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能为学生所爱,为学生所用。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成长历程,更是师生共同研究的结晶。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或顺应,或接纳,或梳理,并将学生的雏形问题引向本课的核心问题——”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画平行四边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并量出它的长度?“。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会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究中。此外,借助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学生数学思考的结果进行应用、迁移和延伸。这不但体现了”核心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也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数学思考。学习即探究,问题即课题。久而久之,”核心问题“追求的”不教而学生自会学,不提而学生自会问“的能力自然萌发、生长。
想要真正提高说理活动组织开展的成效,实现学生数学认知力的提升和发展,其不仅需要教师切实做好课堂的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组织开展具体的说理活动,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踊跃的参与进来,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既要循序渐进的对进行引导,借助多元化说理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力。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重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来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辩论和探究,切实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力。当然,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对于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还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说理技巧,并以此来让学生在参与说理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认知力。
参考文献:
[1] 任贵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J]. 学周刊,2013(22):66.
[2] 余玉兰.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擢升学生思维品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2):64+79.
[3] 张文超,吕小红. “说数学”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验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3):17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