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的方式对待孩子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 邱添
[导读]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邱添
                                         
         浙江省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教193班
         
        摘要: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理解这个理论的精髓,也就把握住了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本质,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起到了一个引领作用。
        关键词:儿童道德;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
缘起:家里阳台上种了一株罗汉松,现在正是生长旺季。但是爸爸却在这个时候花大力气折腾它:去掉了一些病残枝,给一些枝条打了顶,摘去了所有的花蕾,说这样可以节约养分,用软铅丝绑住枝条,凹出了造型,最后在泥土里铺上鸡鸭粪制成的有机肥。爸爸一边干一边告诉我:“树木像人一样,是需要用心对待的,如果不加修正,任其自由野蛮生长,虽然能长大,但很难长成优材。”
思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联系最近一段时间正在学习的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突然有了些感触:育人和种树,既相似又有所区别,相似的是成才的时间都很长,都需要时时刻刻去用心料理照顾才能有所成就。不同的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不同于树,它是有主观意志的,并不是你想让他长成怎么样他就能长成怎么样,而且他会循环反复,今天这样,明天就可能就又回去了。特别在于孩子生长生活的坏境很复杂,有时德育教育的效果还要取决于和环境的匹配度。科尔伯格认为,“要培养一个道德的孩子就要用用道德的方式对待孩子”。
德育作为一门教育科学,更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就为我们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借鉴作用和意义。这个理论把对儿童所表现出来年龄特征和个别水平分成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和后世俗水平。作为小学生,主要处在前世俗水平,所以这阶段的德育教育要符合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具体如下:
        一、“学生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他坚决反对传统的无视学生的自由意志,不顾学生自身发展水平和自主活动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法。他认为,道德教育是否产生效果和影响,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地依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原则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并非遵从他人的能力做出相应判断。我小学时,担任班里的几率委员。班上有一位非常会吵的男同学,即便到高中他也是学校里鼎鼎大名的刺头。因为管理他,他不服,向老师告状,结果是在老师的教育下他老实了几天,班主任老师居然让我向他道歉。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老师们口耳相传的特殊学生,而我,心里始终有一个阴影。虽然我当年是一个小孩子,但也有自己的判断。

作为老师也要倾听我的心声,更要听一听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了解当时发生的情况尤其是老师不在时他的表现,怎么能轻易地凭一己之见全盘否定我?这件事情过后,我对于班里管人这事也不敢放开手脚了,而那位同学,则更加肆无忌惮,反正除了老师也没人能制得了他。我想,如果将来我遇到这样的事,我一定会蹲下去多听听孩子们的声音,哪怕是做得欠缺的孩子,也要从他的角度出发帮助他,这才是真正的育人。
        二、“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过程   
        前几年,网络上有笑话:读幼儿园时教学识文断字,到了成人了却要在公厕上提醒“及时冲水”,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科尔伯格理论指出,学生的道德发展经过六阶段,但这个阶段是向上的,按照顺序进行,没有跳跃,也无逆转。所以德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得老老实实地按照这个过程来,踏踏实实地做好育人工作。科尔伯格有认为,道德规范不会自动作用于人,它必须在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合作的活动中,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得到传递。所以针对小学生前世俗水平阶段的特点,还要注重德育的实践教育。刚进入小学的第一天,班主任老师首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学校食堂全程观察了食堂工作人员洗菜,切菜,烧菜,送饭菜和洗碗整理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这一份饭菜凝聚了许多人的汗水。然后又组织观看了农民伯伯种植粮食的艰辛过程的视频。最后老师告诉大家,粮食来之不易,而且我们生长发发育阶段也需要全面的营养,所以不许挑食,也不能有剩菜剩饭。在吃饭时,老师又教会我们有序排队,盛好了饭从教室前门进,添菜添饭从后门出教室排队。小朋友也轮流帮助分菜分饭。这样一系列操作下来,我们班成了全校“吃饭品质”最好的班级(这是当年校长对我们的评价)。遵循学生的规律有序教育,才能想种树一样夯实地基使其茁壮成长。
        三、“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内容
        柯尔柏格通过对隐性课程和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明确提出了运用隐形课程和道德气氛进行道德教育的思想,他认为隐性课程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过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规课程更有影响力的课程,儿童所做得道德判断,采取的道德行为受特定的具体情境制约,学生获得的道德影响并非完全来自学校的显性课程,而是来自隐性课程。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甚至超越学校环境的德育课程。这几天,我帮一位亲戚小朋友检查下作业。他的父母不在家,我去了两次,他奶奶都会切好水果,让孩子亲自端给我。结束时,奶奶会带着孙子送我到门口。当听说我回家乘共交不方便时,非要我骑走他家多余的那辆自行车。我想这个孩子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他是幸福的,有这样三观正点的奶奶,他的一生一定是平安向善,也受人喜爱的。我的奶奶住在乡下,她有好几个儿子,但不知为何,和媳妇们的关系貌似不是很好。有一次,我听妈妈和三妈妈聊天时,他们好像都说到,虽然奶奶怎么样怎么样,但她们都是有孩子的人,怎么着也得为孩子做一个榜样。因此每当到了节假日或奶奶生日什么的,我们还是会去乡下看望奶奶,并帮她干掉一些活。我想,这样的教育,比起学校书本上的理论应该更有说服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发掘德育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把显性课程中习得的理念通过隐性课程得到落实和巩固。
        结束: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复杂而漫长,她需要孩子自身、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的合力支持。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要培养一个道德的孩子就要用用道德的方式对待孩子”。
        参考文献:
[1]石远鹏,李创斌.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评析[J].理论界,2006(08):119-120.
[2]张艾玲.科尔伯格道德教育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4):7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