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娟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盘关镇断江小学553532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1克与1千克的质量概念,掌握一定的质量估测能力。本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在以后认识“吨”的基础,也是学生们自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了解长度单位及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之后学习的又一基本性数学概念。但与长度不同的时,质量单位的直观性并不高,学生们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肌肉感知,难度要更大一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操作性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质量并不陌生,但却缺少对质量及质量单位的精准认知。因此,在本课堂中,我利用组织猜一猜、掂一掂、议一议等自主认知活动,辅助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对质量及质量单位概念的精准认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克与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明白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辅助学生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逐渐形成对克与千克的重量认知;通过提供案例,辅助学生形成贩卖一克毒品也是犯罪的理念;通过填写生活常见物品质量单位,检验学生的自主认知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质量单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评估物体重量的意识;在了解禁毒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与现实生活充分联系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克与千克,建立对1克1千克的初步概念和换算关系。
难点:建立关于克与千克抽象认知,掌握物品的估量办法。
五、教学方式
情景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操作实践法等多种方法。
六、教学设备用具
教学环境设计准备:多媒体教室
教学用具设计准备:PPT课件、花生米若干、黄豆若干、1角硬币若干、曲别针若干、图钉若干、苹果若干、煮熟的鸡蛋4个、矿泉水2瓶、、重量为1千克的洗衣液。
七、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们自由调查和收集身边常见物品的质量,并和思考物品的质量是有什么计量的,物品的质量单位是什么,质量单位在质量测量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等问题,辅助学生们获得了对物品质量、克、千克、1克、1千克等概念的初步认知。
(一)、导入
1、情境营造,吸引兴趣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吸毒少年小蔡的案例:
吸毒少年小蔡以进货价卖给老同学1克海洛因时落网,警方从其家中搜出15克毒品。今天记者从海淀法院获悉,小蔡因涉嫌贩卖毒品罪被公诉到法院。虽然小蔡自称应按1克定罪量刑,但法官认为其贩毒数量为15克,面临7年以上刑罚。“我儿子就卖了1克毒,也要被判刑吗?”小蔡父亲对此很不理解。
教师提问:同学们小蔡应该被判刑吗?
学生讨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学生再讨论
设计意图:以情境吸引学生的自主认知兴趣,让学生们在情境探究中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为接下来引出教学主题奠定基础。
2、有效提问,引出主题
教师:那么小蔡的父亲为什么会很不理解呢?他为什么会认为贩毒1克不应该被判刑呢?克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生活中和克一样的概念还有什么呢?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总结:克是质量概念,生活中我们常用来表示轻的物体的质量,与克对应的质量单位是千克,用来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质量。(板书:克和千克)1克的质量很轻所以小蔡的父亲认为儿子不应该被判刑。那么1克到底有多轻呢?1千克又到底有多重呢?
设计意图:导入教学主题,引起学生们对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概念的好奇,引出接下来的操作探究环节。
(二)、过程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用具(花生米若干、黄豆若干、1角硬币若干、曲别针若干、图钉若干、苹果若干、煮熟的鸡蛋4个、矿泉水2瓶、重量为1千克的洗衣液等等。)
1、手动探索,交流互动
(1)认识克
教师(板书1克(g)—————轻):同学们,你们能够从这些物品中找到质量大概是1g的物品吗?
教师将物品分给各个小组,学生猜测并发表看法。
教师给出答案:1角硬币的重量大概是1g,你们找对了吗?
预设1:找对了。好棒呀,那你还能从其他物品中找到接近1克的物品吗?
预设2:没找对。别灰心,你们手中的物品也很轻,快找一找它和1克的区别吧!
…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探究,通过掂一掂,议一议等方式,获得了对1g的质量的初步感知,并学会以1角硬币为基准,估算其它质量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比如黄豆、花生等等。
(2)应用克
教师:大家可真棒呀!这么快就知道1g有多重了,那我们鸡蛋和苹果大概重多少克呢?快来掂一掂吧!
学生动手掂一掂并和同伴商议,并给出答案。
教师:那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展示答案鸡蛋的重量大概是50g。随后,引导学生掂一掂、比一比鸡蛋和苹果的重量,通过加减手中的鸡蛋得到苹果的大致重量,并公布答案。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们感受50克、200克的质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质量估算能力。
(3)认识千克
教师:哎呀,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个小伙伴呀?之前和克一样都是质量单位是谁来着?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还和之前一样请找出这堆物品中重量为1千克的物品吧!
学生找出标有1kg的洗衣液。
教师:来放在手中掂一掂质量,再从其他物品中凑出同等质量的物品吧!
学生操作并总结。
预设1:2瓶矿泉水。观察一下矿泉水瓶上标的重量是什么呢?2瓶矿泉水重量是多少呢?1000克是否等于1kg呢?
预设2:5个苹果。之前我们算过苹果的质量大概是200g,那么5个苹果的重量大概是对少克呢?1000克是否等于1kg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教师总结1000克是否等于1千克,1千克比1000克看起来更简洁,也更容易记忆,所以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来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并板书:重、1千克(kg)=1000克(g)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们通过切身感知了解1千克这一质量概念,通过对比掂量感受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测能力。
(三)、归纳
教师:好了,现在大家知道1克毒品有多轻了吗?
学生用语言论述自己对1克的感受,在看法表达中回顾了对克的掂量和应用过程。
教师:那1千克呢?又有多重呢?
学生根据个人称量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看法表达中回顾了对千克的探究过程。
教师总结:1克和1千克的差别很大,但无论是贩卖1克毒品,还是1千克毒品都是构成犯罪的,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1克也不能碰。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们回忆探究过程,建立对1克和1千克的抽象认知;关照课堂起始语境,进一步落实法治意识培养目标。
(四)、作业
1、小试牛刀
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适宜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A、克 B、千克 C以上都不正确
(1)1个苹果的重量大概是150()。
(2)1个乒乓球的重量大概是3()。
(3)1个南瓜的总量为4()。
(4)1个汉堡重280()。
(5)1桶油重5()。
(6)1只公鸡重2()。
(7)一担玉米重50()。
(8)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喜欢用()做单位,比较重的物体我们喜欢用()做单位。
(9)()和()都是质量单位。
(10)1()=1000()
2、啼笑皆非
住在乡下的爷爷收到了9岁的孙子,小明的来信,看完信后,爷爷笑的腰都直不起来了,到底为什么呢?
信件内容:
爷爷:
您好,我是您的孙子小明。您知道吗?我又长高了,我现在的身高已经有120千克了,体重也上升到了30克。妈妈说我正在长身体,所以每天都会给我吃一个60千克的鸡蛋和一袋250克的牛奶。爸爸妈妈也很好,每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3个人能够把1克的米饭吃光呢!
小朋友们,看完信件你们知道爷爷在笑什么了吗?
3、趣味讨论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更重一点?
八、板书
克和千克
1克(g)—————轻
千克(kg)—————重
1千克(kg)=1000克(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