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刚
陕西省略阳县荣程中学 724300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点,它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与青少年个人成长息息相关。而信息技术以其对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在教学中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的概念和道德说教,不仅使教师的讲解非常枯燥,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利用形象的动画、生动的图像、内涵丰富的影音资料、简洁的文字说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消除单纯课本文字内容的单调、枯燥的感觉,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听课效率。
在讲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利益》,谈到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利益时,播放我某边防哨所官兵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视频;图文解析《保守国家秘密法》《国防法》等,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兴趣一下提高,许多学生主动发言例举在现实生活中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方法。整个课堂达到了以情入文的效果,这样的效果靠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说教是很难达到的。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道德与法治课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把正确思想方法教育贯彻和渗透于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即: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这是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学,搜集相关资料,制作适合教学内容的课件,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情景的感知,领悟道德知识,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提高品德修养,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多媒体引入使素然无味的道德说教变的丰富多彩,情感体验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在学生心灵上产生震撼,有力的指导了学生的行为,极大地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三、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探究分享”、“拓展空间”、“阅读感悟”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在学习过程中还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深入探究,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各组讨论整理汇总,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
尽管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会出现误用、滥用的现象,产生负面影响。
1.信息量过大,超过一般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道德与法治课课在多媒体教学中不能过分地加大容量。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盲目地追求 “高、大、全”,堆砌了大量的素材,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多媒体表现内容过多,时间过长会产生负效应。教师有条不紊,学生却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散了教学重点。课后回忆教学内容,一片空白。
2.单纯的依靠多媒体手段,忽略了教学内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求新、求奇,把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放在首位,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如很多教师为体现自己课件制作水平,采用特别绚丽的色彩背景、采用不适合的字体,结果导致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这样一来,信息技术的手段就会脱离内容,忽略了对学习内容及其深刻含义的理解,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3.制作课件要注重实效,不能只有形式,没有内容。选择和使用课件要注重实效,力求避免形式主义。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多媒体操作,又要准确把握教材;既要细心观察,逐步引导学生,还要通过多媒体控制教学活动,以使多媒体优势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得到充分发挥。
多媒体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化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使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