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  杨顺清
[导读]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杨顺清
        
        恩施市盛家坝民族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及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实验或例子,观察、讨论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回声。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转播得快。
        4.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才接触物理系统知识的学习,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较求知欲,有强烈的动手操作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能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但是,他们规范的操作方法还不够,对于实验的目的性,实验过程的观察方法还有待提高,对于结果的总结以及结果形成的原因分析逻辑性还不够强,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加强实验规范性的引导和推理过程的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内容来自于生活实际,各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从出生开始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声音的世界中,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设计和实验器材都可以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动手实验的参与度和操作性都非常的强,能够通过自己探索和总结,在合作,探究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符合物理知识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教学方法,因此,教学媒体中主要采用ppt教学媒体,里面穿插动画声音效果,通过ppt,将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展现和对学习过程进行一个汇总和总结,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进行一个展示和体验,让学生在整节课的过程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对实验现象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合理的联系。
        将教学中实验器材不具备的实验“真空不能传声”录制成一个视频材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实验的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充分体现出电教媒体的高效,清楚,直观的特征。
        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引入
        通过动画及动画中的声音,将学生引入声音的世界,生活中这么丰福的声音世界,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怎么传播的,我们又是怎么样听到声音的呢?
        2、声音的产生
        实验1:取一根橡皮筋,同桌合作,观察现象(看到、听到)说明了什么?
        实验2:用一只手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另一只手拨动伸出的部分,观看现象(看到、听到)?当尺子停止时,是否有声音的产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钢尺振动发声,停止振动时停止发声。
        实验3:学生朗诵一句话,同时手摸喉头,体会手有什么感觉,停止说话时手还会振动吗?
        实验4:敲击音叉,观察现象(听到,看到),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音叉在振动?
        (1)用悬挂的小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说明了什么?此时的乒乓球的作用是什么?
        (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观察水面的情况?
        实验5: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听到,看到),能看到鼓面在振动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鼓面在振动?(学生设计验证方法)
        乒乓球,水面,纸屑等的作用是。这里用到的物理方法是:转化法和放大法。
        学生总结得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学生看书的p77面的内容,总结出常见乐器发声的时候振动位置(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4)固体、液体和气体均能因振动而发声。
        3.声音的传播
        悦耳动听的声音会给我们美妙的享受,那么,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有什么条件吗?
        (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举例:生活中听到教师讲话声,声音是怎样传入你的耳朵的?上课铃声?
        总结:空气可以传声
        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铃。做实验前,问学生能不能听到铃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耳边的?如果没有空气,声音还能不能传播?这说明什么?
        实验步骤如下:空气中,能听到清晰的闹铃声,把闹钟放入真空罩中,打开抽气机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关掉抽气机,请学生听此时的闹铃声,学生几乎听不到铃声。打开真空罩的通气孔,让空气缓缓进入真空罩内,会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强。
        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并讨论,学生理解: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释航天员在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直接用语音交流的原因。
(2)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手机放入水中?听听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实例。
(3)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1:同桌互换实验,一个学生将一只耳朵紧贴桌面,将另一只耳朵堵起来,两张桌子紧紧靠在一起,另一个同学在另一张桌子轻敲桌面,是否可以听到声音?两张桌子拉开一点缝隙,在同样的位置用同样大小的力敲桌子,是否能听到声音,两次声音大小是否一样?说明了什么?
        实验2:请学生用“土电话”感受两人对话,其他同学听不到,这说明什么?电影中有将耳朵贴在地上听到远处马蹄声的场景,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地震中求救的办法,敲一根长钢管一端一次,学生预测并分析另一端听到的声音次数
        总结: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学生认真的读书的p79面表格,看看从表中能得出什么信息?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性能的特点?
        学生总结出: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和性能不一样,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性能最好,而且速度最快,声速为V固>V液>V气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提问:在运动会上观看田径比赛,裁判和观众是先听到枪声还是先看到枪冒烟?为什么枪的烟雾和声音同时产生,却是先看到烟雾后听到声音呢?
        4、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学生看书,理解声波,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从而教育学生保护好自己的耳朵。
        请学生讨论:对着山崖大喊,会有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室里说话时有回声吗?为什么?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1)回声的概念。
(2)人耳能区别回声的条件是比原声晚0.1s以上。
        (3)如果回声和原声时间间隔比0.1s短,回声存在但人耳无法区别,只会加强原声。
        请学生解释打雷时隆隆声不断的原因。
        教师介绍三音石、回音壁等回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应用与提高
        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较高,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学会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相关知识,会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传播的条件。能够用学会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对物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对于探究实验方法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对于转换法,实验推理法,类比法等有了一个直观的理解。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符合物理教学要求和理念,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全面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培养。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实验设计,实验过程都比较常见和容易,因此,在本节课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适当的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和合理的推理总结,实现学生实验方法,思维归纳的根本性突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你知识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