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黄纯敬
[导读] 乡村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纯敬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     561116
        
        摘要:乡村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乡村教育在基本满足教育公平的情况下,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对好的教育的追求、对理想教育的期盼、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的文明观整合社会力量、优化社会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努力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文明观
        在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要取得实效,社会经济最终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要靠人。可以说,好的乡村教育质量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实效,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
        一、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1.乡村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家庭的希望和个人发展的希望。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将预示着亿万人民子孙后代的命运,还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2004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的统计也证实到,目前,农村6~17岁人口占全国相应年龄组人口的56%~73%,年龄组越低,农村人口的比例越高[史宁中、柳海民:《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第31页.]。据此可见,乡村基础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村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质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将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质量,也将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基础教育不仅是保存文化和传递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影响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人口与发展(1994)》,《全球教育发展: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发展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是我国人才成长发展的基础,它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涉及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
3.乡村教育是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自身是个系统,同时又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主要承担着基础教育的使命。基础教育的使命在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在于对人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产生影响,在于为人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在于使人明明白白、踏踏实实地走过一生。因此,乡村教育承担着唤起乡民自我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以用平等的合作意识和协商精神的重任。乡村里的孩子们只有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未来的村民和市民才有更大可能成为现代意识上的“公民”;才有可能成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建设者和创业者;才有可能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准备充分的条件,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参阅赖长春:《村落文化视野中的教育需求——一种质的研究及其现实主义表达》,《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2008.4.第184页.]
        二、乡村教育发展形势概观
        1.由基本普及向全面普及发展,并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运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种族、民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从实际普及程度看,2001年全国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全国青壮年文盲由1990年的6171万下降到3000万以下,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中央党校课题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钱理群、刘铁芳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第59——60页.];2002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8.6%和90%,全国有2598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占总县数的90%[《中国教育蓝皮书: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黑龙江教育信息网:www.hlje.net.2003
5.26.];2003年全国又有51个县和12个县级行政单位通过了“两基”验收,我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了91.8%[《2003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实录》,http://campus.cer.net/20040428/3104816.shtml,2004—04—28/2004—05—06.];2004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中小学生约1.8亿,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3.9%[2005年4月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om.cn.2006年2月17日。];2005年低,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5%以上[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5月(教育部网站,2006.7.5)];截至2006年低,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973个(含其它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69%,“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5月),《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第335页.];到2007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下降到3.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2008年2月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国人口信息网,2006.2.26.]。“两基”的普及提供了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为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2.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有待提高
        基础教育得到基本普及和取得较大发展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实现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愿望已成为乡村教育的重点问题。
        2002年,一项对全国6省4县17所乡村初中的调查表明,乡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目前依然十分严重。被调查的17所乡村初中,辍学率最高的达74.37%,平均辍学率为44.71%。其中辍学率接近或达到70%以上的有4所学校,达到50%以上的有3所,在40~50%之间的有1所,30~40%之间的有3所,20~30%之间的有2所,10~20%之间的有1所,10%以下的有2所。以这些调查结果来说明全国的情况无疑有失偏颇,但它确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现实处境[史宁中、柳海民:《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第32页.
]。
        调查研究证明,乡村孩子辍学的原因有:学校离家远,上学难;读书费用多,价格高;学校教师水平低,教学质量差,学而无用。由此说明,乡村学生流失的主因不是贫困,而是学而无用,是教学质量差导致学生厌学,产生求学无望的消极态度。
        3.教育观念落后,发展理念陈旧
        在乡村,读书何为?跳出农门,离开土地,从学生到家长,从老师到校长,这已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这是基于对乡村的一种认识:传统、贫穷、落后、蛮荒……;对城市的一种寻觅:现代、富足、发展、文明……
        在这样一个激变的时代中,诱惑无处不在。以前多见于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的东西,现在却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发生、出现在人们的周围。

如玩手机、吸烟、酗酒、染发、穿各种时装……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享受主义大行其道。生活方式的盲目追求,这不仅屏蔽了人们精神的圣地,还造成人们对乡村自然主义的抛弃,对乡村朴素勤俭生活的鄙夷,对乡村教育——这块绿洲的淡化、轻视和不信任,从而造成乡村的凋敝、教育的颓废。
        更新教育观念,重建价值体系,塑造新的价值理念,呼唤新的教育的文明观已成为现实的需要。
        三、乡村教育发展的思路
        教育对每个人而言意义不尽相同,但是享受教育的权利却都是相同的。然而并非是所有人都能如法律所规定的那样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一切。我们在肯定基础教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冷静客观地认识到:基础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和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基础性上,同时还表现在它的长效性、广泛性、公共性、全面性和全局性上。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用与时俱进的思维认清它存在的不足,把握其发展的规律,按照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促进基础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更好地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使基础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启动机”和“助推器”。
        1.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继续扩大教育公平的广度,延伸教育公平的深度,持续教育公平的时度
        基础教育的明显标志是量大面广周期长。近年来,在基础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乡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攀升,有的地方乡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乡村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乡村劳动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年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乡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中央党校课题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第59页.]。
        教育公平的广度是数量问题,取决于公平的覆盖面,即参与其中的成员的比率。显然,用数字来衡量一种社会机制虽然不够精确,但在进行比较时,还是不失为一种有用的尺度;教育公平的深度是质量问题,即参与其中的成员享有的这种公平是否充分、有效;教育公平的时度是时效问题,取决于参与其中的成员享有公平的连续性、有效性。这些都是由基础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2.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彰显发展内涵
        在政府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乡村教育状况得到普遍改善的新形势下,如何让政府花的钱发挥效用,使政府花好钱进而到好花钱,这已成为一个紧要的问题。
        针对乡村教育在硬件和软件设施以及乡村学校文化品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的情况下,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就成了决定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好教师的短缺,不仅造成有意义教育的缺失,也是孩子们失学辍学逃学的内在原因,更是造成乡村教育质状态难以扭转、制约乡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富有爱心的师资,需要那种真正理解乡村、理解乡村少年境遇、扎根乡村社会、又有远见、心智活泼的教师。他们在开启乡村少年知识视界的同时,能充分地引导乡村孩子们理解周遭的乡村世界,吸收乡村社会和教育资源,从而引导乡村少年的乡村情感和意识的全面孕育,让他们真实地生活在他们的栖居的乡村环境之中,让他们不仅仅生活在对未来走出农门的想象之中,而且尽可能地生活在当下,并且亲近他们当下生活的世界。[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第104页.]
3.认识文化的多样性,树立教育的文明观
        目前,乡村文化本身存在被边缘化的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对现代城市文化的认同使人们获得了现代知觉性——尽管发现了生活于其中的生存方式的无聊和荒谬;一方面对传统乡村文化的疏远使人们失去了天然的归宿感和家园感,在城市生活中“无所适从”——“悲苦前行”。就在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结构中,多元的文化不复存在,造成了乡村文化的虚化甚至瓦解。
        乡村社会生活中,作为文化的表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支配人们行动的伦理观念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受到极大冲击。作为乡村本土文化的构成要素: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建立在这种生态上乡民们自然的劳作与生存方式,相对稳定的乡村生活不断孕育、传递的民间故事、文化与情感的交流融合[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第99页.]。就是这些,正是这些——“那样一种感受生活的能力——让你既能拥抱城市的丰繁,也能懂得乡村的富饶,既能惬意地享受城市的便利,也能安心地品味乡村的从容,似乎正迅速地从我们中间消失。”[王晓明:《L县见闻》,载《天涯》,2004(6),第14页.]况且今天我们很多人的思想、精神状况,为人处世的方式,乃至是非观念,都是源发于土地的馈赠,与土地上亲人们教导[陈壁生:《我的故乡在渐渐沦陷》,《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第23页.]。而这些独特的乡村社会文化却在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框架中渐渐被隐匿,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
        面对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乡村自身文化生态的破坏,要扭转这种局势,改变这种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因为教育具有延续、更新和普及文化以及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功能[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176页.]。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每一个观点都在随时间变化,一种观点仅仅当它针对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对象时,才能被确切地把握。
        生活仿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越是我们批判的东西,与我们关系越密切;反之,与我们关系越是密切的东西,越是遭到我们的批判。当今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让我们批判得都有点陌生了。针对教育是干什么的?我们总是说教育是培养人的,让人学会更好地生活,使每一个生命最大地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的,但是人和社会都是统一在巨大的文明体下面的,教育应该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一种文明观的教育——文明的多样性和动态性,而非单一静止的文明论[参见石钟英:《失重的农村文明与农村教育》,《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第269页.]。这直接关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因此,乡村教育不能只限于教会青年一代“离农、为农”——“如何生存”的能力,以帮助他们“走出农村”或帮助他们“在农村更好地生存”为教育的全部目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娜拉走后怎样”?应该启迪青年一代的生命的灵性,关注他们的文明观、世界观的培养,“致人性之全”,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理解生存”,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唤起灵魂自由的冲动,彰显生命美丽丰富的本质!
        参考书目
        1.《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杨东平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2.《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杨东平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3.《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钱理群,刘铁芳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
        4.《教育即解放——弗莱雷教育思想研究》/张琨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
        5.《教育的陷阱》/徐平利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6.《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李锐,赵茂林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
        7.《中国民工调查》/隋晓明编著.——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