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乡村居民点搬迁撤并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顿耀龙
[导读] 摘要:乡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实现转型的重要依托,既是农民聚居和生存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造城乡融合格局的重点,是资源利用节约与否的具体表现。
        湖北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乡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实现转型的重要依托,既是农民聚居和生存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造城乡融合格局的重点,是资源利用节约与否的具体表现。农村居民点整治是缓解城乡土地供需矛盾,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居民点  搬迁撤并
        1 乡村振兴战略
        实行乡村振兴的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当前新的发展阶段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加快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新时代下,处理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发展不够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2 乡村居民点搬迁撤并
        国家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提出,对于生存条件和生态质量较差、自然灾害易发等地区的乡村,或由于有重大建设项目落地,以及村庄“空心化”和人口外流严重的村庄,要推进村庄的搬迁撤并工作。加快村庄搬迁撤并,是推进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顺利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
        3 乡村居民点搬迁撤并思路
        乡村居民点搬迁撤并要在系统分析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模式和类型,科学合理确定搬迁撤并对象。在居民点合并中,突出乡村的搬迁撤并与城镇化和农业农村发展同步推进,在产业发展、交通条件、生态优良等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搬迁撤并的军民被孤立,形成独立的移民小区。搬迁撤并的村庄建设用地,应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开展土地复垦,增加耕地和绿化空间。
        4 乡村居民点搬迁撤并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发挥好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政策、资金、资源、人力整合机制,尊重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搬迁撤并居民的参与度,提高搬迁撤并居民的生产生活能力,强化内部造血功能。
        坚持整体推进,示范引领。强化规划对搬迁撤并工作的引领作用,整体推进安置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提升、农村居住环境治理、乡村功能完善工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以点带面,持续推进。
        坚持因村制宜,突出实效。准确把握乡村的差异性,注重分类推进,建立符合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村庄的资源文化优势,打造独特的村庄风貌,突出山水田园特色,强化文化保护和传承,确保搬得出、住得下。
        5 搬迁撤并乡村居民点遴选
        搬迁撤并类村庄包括生存条件和生态质量较差、自然灾害易发等地区的乡村,或由于有重大建设项目落地,以及村庄“空心化”和人口外流严重的村庄。要强化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改扩建和新建的限制,逐步开展搬迁撤并工作。通过搬迁撤并建设移民新村,依托县城和集镇城郊区域,当地知名旅游景点等安置搬迁撤并居民,在搬迁小区,建设扶贫工厂,妥善解决搬迁居民的农业生产和基本生活问题,同时妥善解决好户籍、社保等相关生活需求。通过搬迁撤并腾退出来的宅基地要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土地复垦,宜耕则耕,宜林则林。
        6 搬迁撤并方案确定
        6.1 搬迁撤并方式
        搬迁方式。主要包括整村推进搬迁和易地分散搬迁安置。对于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以及深度贫困、严重空心化的乡村,要推进整存搬迁。对于基层村,可以实施分散搬迁,妥善安置。
        安置方式。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见,突出应搬尽搬,充分考虑搬迁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城镇化水平,实施集中安置或分散安置,不断创新安置方式,重点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


        6.2 搬迁撤并时序
        按照规划统筹、先易后难、分年度推进的思路,推进居民点搬迁撤并稳步实施。
        近期搬迁村庄。主要包括生存条件极度恶劣、地质灾害多发的村庄,要强化政府投资,结合区域实际,采取整体搬迁和局部搬迁相结合的方式,分期推进搬迁撤并工作。同时做好搬迁居民的生产生活配套工作,充分维护搬迁居民和村集体的利益。
        中期逐步迁建村庄。主要是处于生态环境相对较差,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乡村,包括位于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洪水分洪口门内的乡村。对于此类村庄,应由政府部门主导,采取统筹财政资金,争取生态补偿资金等多种方式,推进搬迁撤并。可搬迁到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也可搬迁到城镇地区或景区周边。要强化该类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
        远期引导迁建村庄。主要是村庄空心化严重、城郊村庄和建设发展空间不足的村庄。对于此类村庄,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通过开展土地置换等方式,推进搬迁撤并,主要向城镇集镇或较大的中心村搬迁集聚,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城镇化建设。村庄原址要开展生态绿化建设,为城镇打造绿色生态公园,同时提升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6.3 主要配套措施
        保障住房条件。优先利用安置区闲置房屋安置,提高农村空闲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搬迁安置区编制村庄规划,确保村庄发展。编制集中安置区农房设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提升安置区的整体风貌。在小城镇或产业发展园区周边安置的搬迁撤并户,可购买城镇商品住房。在旅游景区周边安置的,鼓励发展民宿等旅游产品,在解决安置户住房问题的同时,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中,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配套基础设施。以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以布局优化、庭院美化、路面硬化、小区亮化、环境净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强化稳定的电力供应,开通安置区广播电视和宽带互联网,实现乡村公路农村客运全覆盖。完善饮供水、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养老殡葬等基础设施。确保搬迁安置区配套完善,生活便捷,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让搬迁群众出行便捷,办事方便,生活舒心。
        实施迁出区土地复垦。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绿则绿的原则,对搬迁撤并遗留宅基地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增加土地资源有效供给。组织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农村低效用地的整理,提高农作物产出效率,确保搬迁居民农业生产不受影响,质量有提升。
        实施迁出区生态修复。按照国家和省退耕还林还草的总体要求,推进迁出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根据迁出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实施实施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修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确保搬迁安置区生态安全。
        实施产业配套。坚持“一户一策”、一个安置点一个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带动、创业扶持、就近就业、资产收益、公益性岗位安置为主的多元产业发展路径。发挥安置区资源、环境优势,引导搬迁户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对搬迁户优先提供公益性岗位,免费提供技能、创业培训。
        创新机制机制。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破解搬迁难题,在方案制定上组织村两委、群众代表参加听证会,对补助标准、搬迁流程等进行民主决策,特别是在户型设计上,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需求和长远发展需求。建立用地保障机制,破解用地困难。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综合运用各类型土地,坚持安全性、经济型、便利性、生态型、持续性,选择好安置点,确保节约、集约、持续、有效。
        参考文献:
        [1]高慧慧,王征强,王涛,杨永崇.三生空间协调度的中泉镇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J].测绘科学.2020(05)。
        [2]郭述恒,张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及措施[J].中国信息界.2009(06)。
        [3]杨辉,张晓荣.陕南山区农村居民点撤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J].华中建筑.2016(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