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山
重庆市城口县双河乡中心小学 405902
摘要: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学生对于情感的感知与表达需要教师的指引和熏陶,数学教师良好的利用该阶段实施情感教育,能够加强的学习兴趣,并带领学生一同探究数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讨论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教学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施情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积极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持正确的态度。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处于高度发展的状态,变化极不稳定,教师很难根据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人生经历来推测学生所需要的情感教育。因此,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与个性特点,才能采取因材施教的情感教育,促使学生知识学习的方式更加完善,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
一、创设学习情景
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不仅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落实中十分轻松,学生的学习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十分适合教师根据知识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知识,在表演和生活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经历的事情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涉及几分之一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的食物来锻炼学生的均分意识。教师将苹果带到课堂上并随机询问两名学生,如果将一个苹果分给他们两个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教师可以从学生这里得到“一人一半苹果”的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1/2的概念,从该概念的引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场景或自己经历的事情,思考几分之一是如何体现在生活中的,主要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情感教育,需要教师注意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学生擅长的方面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不同,对数学学习的反馈也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发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想法和解决方法都不一样,这属于学生的多变性,也是值得教师深度利用的教育资源。
结合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所设计的课堂,也应该是更加多样化的,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采取多变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并学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来改写小数,具体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展开,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在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已有学习基础不同,对于小数的感知能力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主要以基础的教学内容为主,充分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摄取需求,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小数末尾加0和不加0的区别。先借助该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后续通过本节课知识点的介绍引导学生通过证据来佐证自己的猜想或推翻自己的猜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学生帮助,让学生都能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找到数学学习的规律。
三、在自由讨论中融入感情教育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常用方式,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与优势,组织学生表达个性化看法或阐述不同于他人的观点。学生的看法有错有对,同时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的过程,特别适合融入感情教育。结合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想象和讨论留足空间,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问题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促进学生在教师处得到良好的感情教育。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出示不同的三角形并组织学生观察三角形的构成,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形的分类。有的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快速答出“观察三角形的角”,利用角度的不同,将三角形分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也有学生说,可以根据三角形的边长来判定,它的两条三角形的两条边或三条边是否相等。此时,教师可加入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跳出课本中的内容,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强化学生自身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进行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按照课本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推理或复述课本内容。
总之,在小学阶段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打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特点,教师所设计的课堂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学生积极讨论和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渗透情感教育,加强最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华金.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42.
[2]陈光鑫,王永胜.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