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解决”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6期   作者: 许若娜
[导读] 创新意识是2011版《数学课标》明确提出的10个核心素养之一

        许若娜
        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广东 518000
        摘要:创新意识是2011版《数学课标》明确提出的10个核心素养之一。发挥
数学的学科特性,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数字与编码》为例,对“在数学课上运用问题解决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意识  
                
        数学问题解决,是通过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到新的情景中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操作,而是创造性运用数学概念、规则、方法和技能。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促使学生寻找新的方法、新的方式和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石。
        创新意识是2011版《数学课标》明确提出的10个核心素养之一。在课例《数字与编码》中,我采用“问题解决”教学,精心组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解决问题、汇报展示和效果评价五个教学环节,各个环节的连接自然流畅,浑然一体。下面就该课例谈谈如何在各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创造解决欲望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课开始,我播放了一段录像,内容大致如下:
        一中年男子拿着一张面额10万元的支票来到建设银行办事处,要求立即兑现。由于正值下班,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急忙帮他办手续。正当工作人员准备将钱支付给他的时候,细心的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男子的身份证号码,锐眼识破这张身份证是假的。
        这个录像是请人以纪实的形式表演,录像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学生提出问题:“工作人员为什么从身份证号码就能断定这张身份证是假的呢?”于是在这种悬念下,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请学生做小小侦探员,收集资料进行“破案”,这符合学生好奇和好胜的心理。
        二、分析确定问题,预示问题解决可创
        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成效。问题的确定者应当是学生,教师只是作为一名引导者。因此在第一个环节学生积极想当侦探员的情绪中,引导学生如果要破案必须搜集哪些资料。由此引出要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从身份证号码出发,让孩子联想到生活中像这样一串数字而富含特殊意义的还有哪些?从而引出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等,而这些号码又有什么规律呢?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已经将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下来。这些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也是迫切想了解,充分调动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确定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同时进行了小组分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任务,我设计了任务完成表:
        
任务:
1、    在社区咨询有关人士,了解有关编码的信息,感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浏览网络相关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编码的信息。
3、    小组合作完成演示文稿或专题网站,跟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

任务自查表:
         1、了解了什么是编码;
         2、查找到有关编码的资料;
         3、上网搜集材料,确定汇报专题;
         4、制作演示文稿或专题网站;
         5、在这次探究过程中我们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


        
任务完成卡:
        1、小组分工合作情况表
小组成员    任务    组长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咨询有关人士,记录获取的信息
咨询对象    咨询时间    咨询方式    获取的信息
           
           
           
           
           
其他   
        3、查阅网络相关资源,分类记录相关资源:
专题    材料名称    网站名称
身份证号码       
邮政号码       
电话号码       
车牌号码       
其他           
           
        任务表包含了“任务”、“任务自查表”和“任务完成卡”三方面的内容,“任务”明确提出任务,“任务自查表”让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任务前面画上√,任务完成卡1使学生分工明确,并发挥小组长作用,及时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评价,避免出现个人包干的情况,任务完成卡2和3提高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记录的习惯。
        三、自主协作学习,培养探索创新能力
        经过问题的生成,接下来就是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针对同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要有多样性和最优化。在本课中,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很高,采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查找资料、咨询家长、网上搜索之外,还有的学生走出校门来到社区进行采访。有一个小组就去邮局,向工作人员了解有关邮政编码的知识,并且用摄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真是令人意外惊喜!在采用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中,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人际交流得到了加强,自信心得到了树立。
        四、小组展示汇报,实现群体共创共享
        经过合作探究,问题得到了解决。怎样呈现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和结果,是培养和体现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根据内容含量多的特点,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演示文稿或专题网站,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的同时,其他小组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求同求异,也使创新思维进一步受到启迪和扩展。
        五、多样评价交流,推进创新意识发展
        数学问题解决以后,学生不仅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倾听的学生要学会接受和评价别人的数学思想。本课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师生评价、自我评价及小组评价。特别是在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给其他同学提供了汇报展示评价量规。评价标准是进行评价的工具和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够使评价者清楚地知道正在评价哪项能力或概念,使评价者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客观性,有针对性地观察和思考。台上同学精彩地汇报,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非常认真的听,非常慎重的打分,那种专注令人感动。此外,汇报后还有2分钟质疑时间,学生根据汇报的情况提出疑问和修改意见,而汇报的小组将根据同学的意见将演示文稿和专题网站进一步修改,在交流和评价中,学生虚心听取意见,也激发灵感,进一步提高创新能意识力。
        影响数学问题教学过程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问题的范畴、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等。但一般来说,基本有以下五个步骤:分析确定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解决过程中的实施和矫正、结果的呈现、评价和交流。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在数学课上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问题解决教学的突出优势,它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创造型人材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侨平. 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活动题的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2018,1: 97-102.
[2]施方良 崔允郭.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齐欣. 数学教学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 中国教育刊.2018,6:106.
[4] 王文玲.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2017,6:232.
[5] 郑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教育探索.2005,7:74.
[6]王莉芳. “问题解决教学”之我见.中国科技信息[J]. 2008,13: 274-2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