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艳红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 653100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史料,理解特定历史时期外交政策、方针提出的原因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其历史影响;
时空观念: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分析中国外交形势的能力和运用地图及历史时间轴对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的时空范围进行明确和定位的能力,理清新中国外交发展中的内在逻辑关系;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本质含义,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和“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进而能够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和人格魅力;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投影:时间坐标,习近平主席图片、顾维钧图片。
讲述:展示2019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的高规格待遇和1919年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的遭遇,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巴黎和会反映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状况,请思考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出发点)、国家实力(重要保障)、国家性质、国内外形势等
设计意图:回忆近代屈辱外交,了解外交的含义及影响因素,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2、新课教学
(一)独立自主启新篇
投影:《开国大典》图片,明确指出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过渡: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将具体历史事物放到其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去分析,是学习历史所必须的素养,今天我们将通过微课,回到1949年的中国,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
微课展示:《1949年新中国外交形势》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将三大外交方针与相关选项连线配对,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微课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史料,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提出的背景,加深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学生活动环节旨在落实课本知识,理解三大外交方针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总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三大方针的实施,使中国摆脱了近代的屈辱外交关系,揭开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新篇章。
(二)五项原则奠宏图
过渡: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完成表格。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和发展简表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设计意图:通过年表绘制,使学生有效理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再结合地图使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师补充:
1954年,苏联发表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宣言》;
1964年,阿拉伯、非洲国家明确与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国家关系;
1972年,美国愿意在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对华关系;
2004年,联合国原秘书长加利认为五项原则已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
2014年,习近平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讲话中说其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外交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问题探究: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原因: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异,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为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贡献,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设计意图:注重时间后续,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审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感悟其生命力和历史影响力。
过渡: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时期。
(三)国际舞台展风采
(1)日内瓦会议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整理日内瓦会议的时间、参会国、会议内容等;
播放日内瓦会议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外交官和新中国外交的新形象、新面貌,了解中国对日内瓦会议进展的推动作用。
(2)万隆会议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整理万隆会议的时间、参会国、会议内容等;
会议情况:展示历史情景剧《万隆会议》,由学生扮演万隆会议上的亚非国家外交官和中国代表团成员,反映万隆会议前、会议期间中国面临的险恶外交环境,展现中国代表团的抗争与智慧。
学生合作探究:分析亚非与会各国存在的“同”和“异”分别是什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有何意义?
同:经历相同,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都有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任务和愿望。
异: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差异;
意义:①推动了会议的进展,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扩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新型的国际关系的建立。
②形成“万隆精神”。
③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同阿富汗、埃及等国家建交。
教师点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既正视了亚非各国间存在的差异,又找到了各国和平与合作的方法,体现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促进了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人与人还是国与国都是存在差异的,看待差异和解决矛盾分歧的办法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认识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智慧。
本课总结:正如王毅外长所说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平等相待,公道正义这些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同时也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这些中华文化的基因,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外交的这些灵魂和风骨未曾改变,历久弥坚。这是新中国初期外交奠定的基础!我们今后还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