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英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 北京 100041
摘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审慎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标志着批判性思维培养已走进中小学教学视野,走入日常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和数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创设条件,注重层次性设问、质疑反思、设置探究性任务,通过层层设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提供条件,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主题词:批判性思维 教学行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审慎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标志着批判性思维培养已走进中小学教学视野,走入日常课堂教学。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常常表现为轻易地相信结论,不善于或不能找出自己解题中的错误,对来自老师、同学、课本的信息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判断质疑的习惯和能力,这些都属于缺乏批判性思维品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借助问题和设置任务,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更利于养成学生审慎性思维的习惯。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借助层次性设问,激发批判思维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设置层次性问题,创设连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而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诱发学生逐步自主的深入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还可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广度、深度,提高学生数学分析能力,激发学生批判思维意识的萌芽与形成。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分别运用“撕角法”“量角法”等进行探索,但在探究五边形时遇到了麻烦。为此,教师设置出这样的问题进行导学:
问题1:为什么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用撕角法、量角法会遇到麻烦?
问题2:是否可以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学习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建立关联?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以往的经验不能用?第二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将多边形的内角和转化成若干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反思,学生深刻认识到,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不能采用三角形的实验方法,而应将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由此,学生推导出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即“(边数—2)×180°”。
问题3:n边形为什么不是n个三角形,而是“n- 2”个三角形?
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再一次审视多边形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能催生学生的数学发现:任何一个多边形所分成的三角形都是由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和它所有对边组成的,而对边的条数要比总边数少2。
二、引导质疑反思,形成批判思维习惯
1.培养求真质疑的习惯
批判性思维专家董毓教授说,“争论不是为了争个你输我赢,显得我比你聪明,而是为了完善我们的理性和思想。批判性思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敢于质疑、不断求真。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激发、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畏权威的求真精神,这样才能引发学生作进一步思考,从而求得真理。[胡歧强 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例谈 《小学数学教育》2018.4]
例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学生知晓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了解到体积单位中的立方厘米相当于容积单位中的毫升,立方分米相当于容积单位中的升。在全课总结的环节,有学生对教材中“一般计量液体的体积用容积单位”表示质疑,学生以冰箱为例,冰箱中存放的一般不是液体的,但是在标注冰箱大小的时候,都是用“升”做单位,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交流,学生先是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各抒己见,最后学生达成共识:冰箱作为一种容器,所以用容积单位,而不是指冰箱中容纳的是液体。
批判思维在数学教学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批判思维,不能以教师思维扼杀学生思想,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表达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教师更应鼓励学生质疑求真的的行为,与学生一起研究、答疑解惑。
2. 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科普中国 科学百科
]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而创造性思维,更是批判性思维的指标之一。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也承担着重要的地位,教师适时设置合适的问题,并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钱大伯培育了480棵松树苗,比原计划多20%。原计划培育松树苗多少棵?”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享了以下方法:
方法1:设原计划培育松树苗x棵。x+20%x=480 x=400
方法2:480÷(1+20%)=400(棵)。
方法3:480÷=400(棵)。
方法4:480÷6×5=400(棵)。
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好呢?”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批判,发散思维就此发生。
生1:我觉得方法1能按照题目顺向思考,让人感觉很轻松,降低了难度。
生2:方法2比方法1更直观,用综合表达更轻松。
生3:如果善于运用转化的策略,把条件中的百分数转化成分数或者比,那么就能使题目变得更加简单,所以方法3、方法4、都是很巧妙的,尤其是方法4最容易理解,计算也更简单。
不同的解题思路在学生之间交流分享、在分享中进行了比较、评判,不仅深化了数学知识的本质,优化了解题方法,更是创新了解题思路,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从而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吾日三省吾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进行内省式的自我批判。如果学生能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从而促使自己调整思路、改进方法、优化结构,把认识再向前推进,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解决问题这类题目,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反思与回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思,可以从题目的文字进行反思,是否正确抄写了数据;可以从算式进行反思,是否准确理解了题意;可以从答案进行反思,是否计算准确无误。通过这样的反思,不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也是让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调整思路,提升学习能力。
三、设置探究任务,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数学不仅是一门思维性学科,更是一门探究性学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实践、探究的空间,在动手过程中发现奇怪或有趣的现象,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本质,培养思考力与推理能力,进一步强化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土豆的体积”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给予了实验用具:烧杯、土豆、橡皮泥。设置了如下任务单:1.请将物品轻轻放入烧杯中,请你观察烧杯内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2.讲刚才的物体轻轻拿出来,烧杯内的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3.请你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是怎么变的?让学生分析其中原因并概括总结出来.教师则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和点评.教师通过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并让学生在任务进行过程中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也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品质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思维,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质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层层问题及相关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提供必要条件,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