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云
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一中
摘要: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当讲授数学知识,还应当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因而,离不开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采取何种教学策略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策略
在目前初中数学授课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高效掌握相关知识并开展自主探究,也有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数学原理背后的知识点。因而,教师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以往教学思路,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在问题导向下开展自主学习,切实提升其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一、巧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数学探究激情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的兴趣,可以借助一系列问题的巧妙提出让学生在兴趣牵引下开展知识探究。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来巧设问题,引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而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巧设问题,通过逐层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探究习惯,使其在后续数学活动中独自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其数学探究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也为了让学生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可以借助营造问题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借助生活化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学生数学探究意识:“同学们,我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你们知道这个数据所代表的意思吗?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通过这一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学生所要学习的兴趣;再之后,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与交流,使其对排数与列数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相关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学习此节课的兴趣。
二、合作讨论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小组形式开展问题探究活动,通过为小组成员布置同一问题的方式来让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使其在观点的碰撞中逐步探究出解决问题的优化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通过观点的碰撞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这部分内容时,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也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以及简单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引导学生合作谈论同一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小组内的每位学生话一个三角形,你们分别将三角形剪下来拼在一起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问题二:每个人所画的三角形形状不一样,会影响得出的结论吗?
问题三: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一结论吗?
……
通过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相关的数学知识的提问,充分激发小组积极探究的兴趣,教师借助由浅入深进行提问的方式,也有助于使学生通过自身探究来掌握与三角形相关的知识,借助学生间互动讨论的方式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
三、课后延伸问题,提升学生数学运用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还在于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借助课后数学问题的延伸教学,也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所以,教师还应当借助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够进一步将数学化的问题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在问题驱使之下进行知识探究,使其到问题意识对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开展知识探究,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讲授《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增强应用意识,教师可这样开展教学。首先,教师结合物理关系来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让学生结合相关物理问题来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其次,为学生布置课后生活作业,使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有哪些?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来提出相关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讨论:“假如学校准备在校园内准备修建一个矩形绿化带,矩形面积为定值,它的一边X与另一边Y的函数关系式该怎么表示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呢?你们来搜集一下吧!”教师通过相关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将课上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意识到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采取适合方式加以渗透,真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进而,使学生在后续自主学习过程以及问题意识驱动下,更为优化的解决问题、提升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志华.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33):21.
[2]林清.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