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路,要孩子自己去走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6期   作者:宋焱
[导读] 许多家长“以爱为名”竭尽全力为孩子多做一点

        宋焱
        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摘要:许多家长“以爱为名”竭尽全力为孩子多做一点,但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管教行为真正有助于孩子的长期成功而非昙花一现。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亲子教育案例让家长感受到适时的“放手”管教对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和培养胜任感有着巨大作用。
        关键词:好父母;管教;内驱力
 
        12年前,我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母亲”,那时,我刚好带完我的第一届学生,接下来的十年里,妈妈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让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教养孩子这件事,我却充满了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于我接触到太多的父母,正用自己以为的“爱”,一点一点地毁掉孩子。
        因为爱孩子,许多父母都在竭尽全力为孩子多做点,然而,我却看到:孩子上着兴趣课,却提不起兴趣;那些在父母眼中“你是最棒的”的孩子发现自己到了学校并不是最棒的而频频受挫;台上自信满满的孩子,下了台却因为打不开一包薯片而抱怨满腹;班级每个科目都是A的优等生在处理同学关系上却不及一个5岁的孩子。
    人都是愿意做自己内心渴望的事情,孩子更是如此。我们不做事无巨细的父母,并不代表就放纵孩子不管,相比一手抓,我们更应该懂得什么时候放手,什么时候后退, 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启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体验胜任感,从而获得未来闯荡世界的能力。
一、何为“好父母”
    美国作家托马斯·潘恩曾说过: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最伤害彼此的唯有两件事—生活得太近和保持距离太久。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父母可以称得上是“好父母”?
    管教孩子这件事并不是像今天这样令人困感。在过去一个家庭抚养孩子是非常简单的事。即便在条件不错的家庭里,家长最先考虑的是吃、住、安全这些基本的需求。至于孩子的教育、社交、情感健康等问题,家长都不像现在这么重视。那时候的家长会鼓励孩子早早进入社会,最迫切要教给孩子的是生存的技能。他们的青春期还来不及叛逆,就已经被各种农活家务或者经营生意填满了。
中国几十年的计划生育,直到前几年开放二胎政策。但现在许多家庭出生的孩子的数量并没有大幅度增加。于是,家长们生活的重心,除了把孩子养大,更附加了其他的期待。对于妈妈们而言,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以前是关注孩子吃饱穿暖,现在是向着全能妈妈的目标一路挺进。
    一提到孩子,家长们经常会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而忧心忡忡,比如: “如果孩子一哭我就安慰他,这样我会不会把孩子宠坏了?”“我什么都满足他,为什么他还要去拿别人的铅笔 ?”“今天我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我没有出面解决,会不会造成他成年有心理问题?” “我的孩子反应总是比别的孩子慢半拍,我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应该注意什么?”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父母都在尽心竭力管教孩子,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管教行为,才能有助于孩子收获知识技能、正确的价值观和美德,并以此为基础,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有担当的成年人。
二、 “不管教”,才是更好的管教
    我班有个小男孩,聪明伶俐,小嘴能说会道,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小助手。但一说到学习就提不起兴趣,上课走神,屡欠作业,庆幸的是他有一位非常尽职的妈妈,孩子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所以小学低段时,这孩子学习方面勉强能够跟上大部队,但到了中高段,这个娃娃完全没有学习的心思,成绩一落千丈。有一次放学,他妈妈拿着满是错题的作业本来找我:宋老师啊,这些题我在家里都跟他讲过,也学懂了,您看这次又出错,这娃娃怎么这么粗心?” 没错,她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了,可是该如何回答她,我一直犹豫不决。我担心说出来的真相她是否能接受。这位妈妈周日返校送孩子到教室时,我留住了她,我想说出的真相就是孩子在家长的尽心督促下,已经失去了天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因为心疼孩子,怕孩子走弯路,怕孩子不照着做,就会落后,会失败,所以家长才会近距离守候,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指出来,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下就按部就班,完全不去思考和总结,孩子每次做家庭作业,家长都会陪伴左右,孩子一呼百应 ,这样的家长很辛苦,是典型的陪读型家长,就是这样的家长所做的一切,让孩子不爱思考,缺乏对知识探索的好奇心,没有想办法让孩子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孩子一到学校,好了,没父母一对一的督促了,就开始自由发挥啦,该审题不审题,该检查不检查,不爱动脑筋,结果成绩自然不理想,家长束手无策。事实告诉我们:“最好的管教”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管,什么时候不管。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可以与孩子保持一点距离,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对知识探索的好奇心,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让孩子自主的“内驱力”
   有些家长会反映:孩子回家就不知道主动完成作业?他看书的时候总是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明明才讲过的题怎么一考试又不会做了?为什么有的 孩子书写进步很大,我家孩子书写还是老样子?在学校做清洁总是很拖拉?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作业本发下来不能及时纠错?等等这些现象其实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有,而且有时还集中一个孩子身上,貌似一样做不好,样样都不好。为啥有点孩子一方面好,其他方面也不差?静下心来想想其实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本身感兴趣的时候,,更容易主动去做,甚至于坚持下去。孩子更是如此,面对好奇的,感兴趣的事物,即使中间遇到困难和挑战,或者哪怕一上来就受到了挫折,他们也会坚持不懈,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内驱力进行支持。内驱力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我想要去尝试”。
    每当我发现儿子有想要尝试的意愿时,我就逮住这个机会,然后顺着他的想法鼓励他去实际操作,如果他遇到麻烦了,我就给他一点主意,然后让他自己去解决,成败与否都是最珍贵的经历,恰恰很多家长做不到有效的陪伴,没有去拓宽孩子的兴趣点,孩子没有成功的体验,也就不会有去尝试和挑战的惯性。 有的家长觉得我孩子现在做的不好,或许是年龄、性格问题,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殊不知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在需要动脑筋和克服困难时,总表现的畏畏缩缩。
    我记得我儿子五岁那年认识硬币,我让他凑一个七元钱出来,结果他凑出来了,我就答应他用这个钱去一公里外的小卖部买玩具。
    他穿鞋时,我就偷偷做好出门的准备,哪知道,他跑得快,我刚追出小区就不见他踪影,两条向幼儿园的路上都没瞧见他,我怕错过他,就只好回小区门口等。漫长的十分钟过去了,只见他远远地挥舞着玩具向我跑来,我担心地问他:“你一个人跑那么远不害怕吗?”他说:“走路有啥好怕的,这路我天天走!”
    其实儿子小时候胆子很小,是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但是他可以为了一个小小的玩具,独自一人出门。 这就会“内驱力”发挥了作用。在“我不得不做的事情”和“想做就做什么事情”之间,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如果说教育孩子真的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内驱力。
四、 “我愿意”的力量远远大于“我服从”
    以前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父母苦口婆心,披星戴月陪着孩子学乐器,后我才渐渐明白学习一门乐器的意义所在。当然学的人多,中途放弃的人也多,儿子刚念小学,我这个家长也琢磨着让他学个什么乐器,但最关键是他是否愿意学,这个得完全出于他的本意,如果我要求他必须学,那结果很有可能会演变为是被动为家长而学,如果后期遇到困难,就很难坚持学下去。
   假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带儿子去观看了一个不知名的乐器培训机构组织的音乐会。儿子被现场的表演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我借机问他你想不想学习一种乐器?他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又继续观看。过了一段时间,我在手机里下了几首萨克斯和双簧管的曲子让他听,他说很好听,然后跟他讲述这些曲子的背景,声称妈妈就是听着这些音乐长大的,不知不觉他就又听了两遍,这时我把乐器图片翻出来给他看,告诉他这些曲子就是用这两种乐器演奏出来时的,问他想不想学,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最后选择了萨克斯,因为儿子觉得那个乐器金光闪闪,特别很酷!后来他放弃了沙画兴趣班参加了管乐兴趣课,过了一个学期,我随口问他要吹着玩,还是要参加考级呢,他一本正经地说:当然要考级,考级可以了解自己吹的好不好。怕他松懈,我让他周末教我吹一会,他教的有模有样地,可我却一窍不通。只要我有时间就会让他把新学的曲子吹给家人听。 为了让他学以致用,家里有谁过寿,就鼓励他给寿星演奏生日歌曲,他有一个心愿便是成为他的管乐老师那样的人。
    从一个孩子接触乐器这个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孩子设定和坚持目标,恰恰最需要父母扮演适当的角色。虽然有些目标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但是它们是通过孩子口中说出来的,那就已经意义非凡,并值得我们尊重和支持。请记住,意愿的召唤力量,远远大于父母的各种“监管”。

【参考文献】
《不管教的勇气》(日)岸见一郎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孩子成才靠管教—七分管教三分放手》王娟  黄山书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