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月
西宁市国际村小学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8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从单一的双基目标转变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加强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授课中体现出数学的核心素养。
关键字:简述;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体系;核心素养;体现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素质教育提上我国教育发展的日程上。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学生在课堂的地位逐渐提高,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转变,慢慢地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并在数学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日常开展数学教学工作中,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指导方向,加强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学核心素养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在自己的课堂上体现数学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把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转化为数学符号,形成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数学核心素养,建立数学思维。小学生生活阅历比较浅薄,日常积累和接触到的人、事、物,单一且数量较少,没有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喜好行事,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存在障碍,学生很难理解并学习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符号更加敏感,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自己数学的核心素养[1]。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里,数学教师开展《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角的形状展示出来,让学生按照教师给的形状寻找在自己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形态是角的物体,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挖掘出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图形的敏感性。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特点。学生在比较、分析、推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角都是由两条边构成的,而且两个边都会交汇,形成一个顶点,形状较为突出。之后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中角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学生学习角的特点后,教师让学生教材中的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再寻找角,去验证教材中总结角的知识点是否适合所有的角。数学教师将抽象的角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在寻找中,在对角知识的探索、推理中,建立了自己数学思维的模式,学生将生活中的实体角与教材中的平面角联系起来,学生的几何空间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生更容易理解角的概念,几何直观进一步形成。
二、建立多个情境,促进数学核心素养提升
教师可以建立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体验感。教师只有将多个情境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建立数学教学情境时,要根据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安排,让不同的数学情境推动教学计划的进行,学生在多个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推理能力、数学敏感性都得到了提升。同时,在设计情境时,要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将这些情境很好地与教材知识点相融合,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2]。
例如,在讲授二年级《100以内的加法》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场景:小学生在过马路的过程中,小红过马路遇到红灯,等待了30秒后顺利通过,小白在过马路时遇到黄灯,等待了5秒通过,小黑在过马路时遇到了绿灯,缓慢到达路的对面,这时绿灯正好灭了,用时25秒。请学生计算红灯、黄灯、绿灯一共亮了多长时间?计算结果为:30+5+25=60(秒)。
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交通信号灯,教师将100以内的加法知识点设计成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学生对于熟悉的场景兴趣非常高涨,拉近了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对生活中的数学符号、图形等元素进行提取、分析。学生在分析题目内容的过程中,和自己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运算得到了红灯、黄灯、绿灯的时间。小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也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元素更加敏感,运算能力也有所提升。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加深了数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数学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明显地提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发散的数学思维思考方式,在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敏感性,学生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核心素养形成
小学生对于外界的事物接触不多,因而好奇心较为强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避免问题设计的过于单一,要让数学问题成开放性,便于学生将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和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索[3]。
例如,教师在讲述《扇形统计图》这一课时,会发现本课的知识点较多,比较凌乱,教师要切忌按照教材的内容,将扇形统计图的知识直接讲解给学生。而是应该设计合理问题:同学们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发现什么信息?教师通过展示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交流讨论。学生在观察和讨论后发现,黑板上的扇形统计图是一个圆形,在这个圆形里有大小不等的扇形分布,每一片扇形区域都是不相同的,里面有数学符号,有百分比,还有具体的占比数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之后回归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四、运用对比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核心素养形成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相似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在运用中很容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相似知识点不同之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提高。在小学教材中,统计图形态多样,基本上有条形、折线,和上面提到的扇形统计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统计图的外观进行对比。条形统计图外形呈矩形,折线统计图是由点和线段组成,扇形统计图的外观是圆形。扇形统计图可以根据扇形所占面积的大小得到相关的具体内容,扇形面积占圆形面积越大,则最终得到的比例值越大。而条形图是根据对比得出数据的关系。折线图够直观地看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在对比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了数学知识点,学生更加熟悉各种统计图的同时,数据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结束语: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积极地去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的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通过创新的课程设计,让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星云.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 2016.
[2]青格乐台.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7, 000(023):102.
[3]郑建明. 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体系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7(6):125-125.
【作者简介】高如月,1985年6月,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潍坊市,大学本科,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近年来多进行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梳理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