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榕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十八中学 230601
摘要:深度学习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有效学习,是当今教科研中的热点问题。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分为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深度学习与传统学习有质的区别,传统学习是第一,二,三浅层次的认知行为,更多停留在识记理解被动积累知识的过程,而深度学习是第四,五,六层次,倡导积极主动,批判重建和迁移应用的高层次学习,它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关键词:深度学习,思维习惯,自主思考
一、物理学习注重思维和应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学生物理学校存在诸多不足,如:
(一)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应用不足。初中物理教学在教材内容上可以看出来,已经涉及包括了力与运动、热、光、电与磁、声等多种的现象,很多物理知识需要基于平时对相关现象的观察和了解,这就要求学生去主动地观察这些现象中蕴含的物理学知识。同时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规律性的内容都是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也常常是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例如电学中的欧姆定律,实际考试过程中,往往是以实际电路应用中的计算形式出现,因此,教学中仅仅让学生记住规律和公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要能举一反三,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动力不足。物理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自身对该学科的兴趣程度都会影响物理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动力不仅有自身内在因素,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动力因素主要是包括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如智力和兴趣、习惯、学习压力等。但是初中生的认知程度有待于发展成熟,很多时候会因为学习动力的不足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一门新的学科,往往会随着知识难度和思维的不断加深,从而不能很好的掌握,最终丧失对物理学科的最初的兴趣。
(三)课本内容涉及的物理知识掌握深度不足。初中物理知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学生在课堂感觉已经学会了相关知识,但是在做习题和考试的过程中,仍旧会出现许多问题,很多原本上课时觉得听懂的内容却在做题和实验的时候出现许多错误。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掌握深度不足,因而不能灵活运用。
(四)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缺乏批判性思维。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有自主思考的过程,不能一味的迷信权威和标准答案。传统的物理学习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一味的沿用惯性思维和固定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初中生处于身体和心理以及大脑智力都在发展的阶段,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程度非常少,在一些物理实验中对实验结果和数据有怀疑,有批判性思维表现。但对于课本知识和老师的讲课内容等具有权威性的方面缺乏批判性思维。
(五)缺乏对物理知识的迁移和利用。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初中物理也同样是这样,对物理知识的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更加不利于物理学习效率的提高,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知识的合理利用和有效迁移不足。不能将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在涉及结合现实生活灵活运用物理学知识的问题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针对这个现象也需要进一步提出解决的办法。
二、物理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一)通过创境设疑把学生引进深度学习的情境中。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是把知识与经验结合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是一种行动动机驱使下的主动学习。如在《质量》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用这样的情境去导入新课:小猴和小兔一起拔萝卜,拔起一个上下大小不均匀的萝卜,他们利用杠杆让萝卜两边平衡。请同学们思考,应该选择哪一边?通过用这样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引发学生思考质量的概念。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还要注意首尾呼应,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究释疑的效果。
(二)通过展示和测评,及时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进行批判重建。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实验现象进行质疑,诱发探究,从而对新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联系和重建。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提倡在课堂中设置学生展示和教师测评环节。在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的理解的新知识进行小组展示,同伴间相互分享和交流,教师及时赏识或纠偏,从而达成新知识的不断深刻理解和建构。最后再辅以课堂测评,教师精选难度有递进的习题,学生当堂联系巩固并迁移应用,从而构成学习新知的理想闭环。
深度学习是基于核心素养下优化学生学习状态和方法的科学模式。在物理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为培养目标,努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迁移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晓泽. 探讨深度学习理念下物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J]. 青年与社会, 2019(20):111-112.
【2】郭宏锋. "深度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试题与研究, 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