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霞
济南市天桥区香王小学 250121
[关键词]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摘 要]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作为美术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理解小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欣赏的美术作品,而且学会运用线条、色彩、质感、节奏均衡等美术语言来描述或评价作品。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提高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努力探究!
当今艺术作品正无处不在的融入日常生活中,在儿童的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里,接触和谈论艺术作品是很平常的事情。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作为美术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理解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了解欣赏的美术作品,而且学会运用线条、色彩、质感、节奏均衡等美术语言来描述或评价作品。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提高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努力探究!
一、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课堂是个交互式平台,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是:
(一)提前预习。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教师应当统筹安排,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负责一项任务。有的小组负责查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有的小组负责查作品的艺术风格,流派等等。教师把这些准备工作分下去,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很容易激发学生共同参与欣赏的直接兴趣。
(二)感性描述。有条件的话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赏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看到了什么?美在哪里?喜欢什么?画面什么地方特别吸引你?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的简单的感性描述。
(三)情境感悟。设置情境,带领学生回归到特定的人文环境中。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秦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四)带着问题欣赏。
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良好的个性发展,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欣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常见的问题有:为什么要绘制这幅画?谁绘制的?什么时候?用什么材料?受什么启发而产生的艺术灵感?同时期有哪些画家或创作者与他(她)风格相似?从造型要素上看有什么技法特点?等等。
(五)专业鉴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专业的美术语言来评价他们欣赏到的美术作品,可以提供一些专业的美术词汇供学生选择。
1.描述——形状、质感、空间、体积等等,这是训练学生对作品造型的简单描述。
2.分析——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节奏、均衡、动态、对比等等,这是训练学生用美术术语对作品形式特点的分析,他们会懂得美术作品创作者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主题紧密联系的。
3.解释——主题,感觉、象征意义等等,这是训练学生对作品内涵的解释。
4.评价——视觉传达、审美价值、实用价值等等,这是训练学生对作品价值的判断评价。
二、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这些作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对教师的讲解相当于加了注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例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大师作品及范图,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教师会当堂进行示范作品展示,这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以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秀作品,他们大都能乐于接受,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临摹大师作品,临摹后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创作思想进行改变等;让学生对随堂欣赏课中的作品内化、升华,以期达到教学目的。
三、现场欣赏课。现场欣赏课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使美术欣赏教学和校外的美术教育活动相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时要注意儿童的欣赏习惯:强烈的色彩刺激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往往在欣赏过程中,注意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他们会依据自己的见闻认识和生活经验而对作品进行评价。教师要做到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适时引导。
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学习和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例如,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服装的色彩配置、贺卡的制作、居室的布置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动的表象,积累美的经验,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审美判断”作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标。美的事物,人人喜欢,但人人不一定懂得欣赏。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我们可以尽力缩短生活与美的距离,引导小学生从小认识美、懂得美、欣赏美,进而努力尝试表现美,并积极最求美的生活。